【师者匠心】邢成举:践行两个“无限热爱”: 让教师成为高校最美的风景
耕耘奉献——最具影响力的“三育人”代表
耕耘奉献——最具影响力的“三育人”代表:邢成举
2015年7月入职人文学院。学院的院训——“关乎人文,化成天下”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学院人文底蕴深厚,学科传统厚重,学院风气清正,这让我深深地感慨,自己一定要珍视这份难得的缘分。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一直谨记导师提出的要求,那就是“无限热爱学生,无限热爱教学和科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能够做到这两个“无限热爱”,成为高校最美的风景。
珍惜师生的缘分
无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始终都坚守良好的互动关系,坦诚相待,用心关爱,这总是不变的原则,也正是坚持了这一点,我自己从来不觉得学生难教难带,更多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反思和总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或是不愿意用心教的老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并坚持“两经一专,三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成长成才效果显著。社科学生必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故此,通过读经典提升理论素养;社科学生需要形成对经验现象的敏感性,要能够感知时代,回应时代,故此,通过田野经验调查提升学生的经验感悟力和回应力,最终通过专业化、专题化研究和训练让学生成为特定领域的“行家”和专家。
给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机会,多一些鼓励,这会让学生真正体会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在大学生科创项目和挑战杯的指导中,学生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1项目,省级一等奖1项,还有学生获得了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多位学生还获得了省级优秀志愿者等省级荣誉,多位学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无限热爱学生,其实并不难,从细小处多给学生关心和鼓励,多听听学生的倾诉,多问问学生的状况,多谈谈学生的未来,这就足以了。
学生不仅要在校园内成长和锻炼,也更需要走入社会去锻炼和成长。在2018年以来,围绕贫困县退出、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工作,带领本硕博学生400余人次在陕西、广西、贵州、内蒙等地开展社会服务。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感受了火热的时代,更了解了民情、社情和国情,爱国之心和民生之情日益深厚。
珍惜与祖国大地的缘分
将论文写作祖国的大地上,这既是倡导,更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如果能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能用眼睛去观察东西南北的万种风情,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幸事吗。在研究团队的组织下,在自身的安排下,我每年都开展驻村调查,只有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最新鲜的经验,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够把握时代脉动,才能够真正理解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关注中国现实,回应中国诉求,发现中国机制,成为了自身的研究导向。在这一导向下,我完整见证和深入参与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更在这一过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在《民族研究》发表了转型贫困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关成果也获得了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因在脱贫攻坚期间,参与了贫困县退出评估、东西部扶贫协作评估、脱贫攻坚经验总结等工作,原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机构也专门发来了感谢信。《丹江口:绿色转型发展引领脱贫攻坚》一书入选“新时代中国县域脱贫攻坚案例研究丛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参与巩固脱贫成果的后评估工作,在工作中针对基层减负和优化评估考核形成了咨政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在相关领域的多年积累,也让自身获得了行业的认同,获批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的大额度课题。
将自己的这种感悟和体会,也转变为对学生的要求,每年都组织自己的学生开展驻村调查,学生也在实地调查中成为了中国故事的传播者,成为了中国声音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