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智启乡土,慧润童心:共启鸭池口村探寻乡村教育均衡新篇章
近日, 人文学院赴西安市鸭池口村教育服务团踏上了前往鸭池口村探寻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调研之路,旨在通过科学而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为该地区的农村儿童带来一次有温度、有深度的非认知能力提升宣讲服务活动,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行思并蓄,探究成长之秘“智相融”
鸭池口村作为长安区内大型村落,教育设施完善,内设幼儿园、小学、中学,有近1500名青少年儿童,是了解农村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理想之地。在调研前期,实践团成员们精心策划,采用了多元化、互动性强的实践策略,不仅编撰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作为孩子们学习非认知能力的“启蒙读物”,还设计了详尽的调查问卷,旨在精准把握农村儿童在非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与需求。
童心共语,打造非认知能力“零距离”
“我爸妈工作都很忙,经常不在家,我感觉自己很孤独,有时候情绪来了也不知道怎么控制,容易发脾气。”“我家就我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很关心我,但有时候感觉他们太关心成绩了,反而忽略了我的感受和想法,我不太清楚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哪里。”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农村儿童在自然环境与亲情陪伴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情绪管理、有效社交、自我认知及坚毅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许多孩子面临情绪波动大、社交圈子狭窄、自我认知模糊以及面对困难时缺乏坚持与韧性等问题。对此,实践团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入实践环节,通过案例嵌入、角色分析等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一对一引导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有效提升其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并教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能,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框架。
三方联动,同筑心育桥梁“肩并行”
为进一步拓宽活动影响,实践团主动与当地家长及村委会干部展开深入对话。“我们家三代同堂,孩子从小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缺乏坚持的毅力。”“我和孩子爸爸常年都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物质上尽量满足,但总觉得他在社交上有些孤僻,不太会主动交朋友。”此外,家庭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和社区支持系统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非认知能力深度认识的挑战。通过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农村儿童在家庭及社区环境中的成长挑战与机遇,同时团队进一步宣传了非认知能力对于个人成长及未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重视孩子们的价值观的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共同探讨构建支持性环境的有效策略,旨在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此次活动是一次深度与温度并存的教育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深入农村基层,精准对接农村儿童的需求,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认知能力提升盛宴。通过言相教、心贴心的实践策略,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成长的种子。此次活动不仅是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一次有效赋能,更是对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我们坚信,只要社会各界携手努力,乡村教育的明天定将“童”心闪耀,温暖随行!
编辑:李超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