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绿水青山”,再多的“金山银山”都会付诸东流。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意在长远。他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视作生命共同体,强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日前,一篇“外国人来黄土高原学习咋变绿”的博文,让很多外国人惊叹:现在的黄土高原跟课本上不一样了!不少人还在评论区接力晒出黄土高原的各种“美照”。
“我很能理解大家看到真实情况时的惊讶。”该文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胡亚鲜如是说。
黄河岸边的“生态课”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近日,在陕西省延川县黄河岸边,西农校长吴普特为来自8个学院的104名学生现场讲授生态文明课程。
“我觉得是让我们看看黄河生态环境,去学习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只有看到实景,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如何高效利用我们的生态环境、如何科学造福人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学科使命担当。”
……
同学们争前恐后地畅谈自己对开设这门课的认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吴普特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从2021年开始,学校依托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以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开设“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课,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学子心中。
“开设这门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在亲身观察、体验中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吴普特表示,今后学校将持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西农应有的贡献。
“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是集全校之力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结果,目前已打造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务处副处长戴武表示,来自林学、资环、水保、动科、人文、经管、马院、园艺等学院的教学团队以及知名校友,围绕黄河流域地质地貌、黄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黄河流域水土治理与生态修复、黄河历史文化、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等。
秦岭深处践文明
20世纪50年代,西农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陕县境内的火地塘建设教学试验林场,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
多年来,西农丰富的农林科技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机会。从2008年起,每年组织1500多名涉农专业本科生,在火地塘开展为期1个月的生物学综合实习,并延续至今。
2023年,中央主题教育第58指导组在火地塘实地调研后认为,西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西农特色的积极探索,效果明显,能让学生在接触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中,在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奋斗中接受教育、锻炼本领、提升综合素质,希望学校努力将生态文明教育打造成综合教育的典范、智慧教育的样板。
2012年起,依靠秦岭丰富的教学资源,西农充分发挥学校独特的学科资源和“南枕秦岭、北望黄河”的区位优势,提出“南秦岭、北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构想,每年组织100名左右非农科专业学生,开展“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
“参加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学习,让我对中华民族的祖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使我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农学类2206班毛泓媚同学说,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让“生态文明思想”生根发芽
事实上,除了视觉上的由“黄”变“绿”。近些年来,黄土高原发生了许多可以感知的变化。
除了黄河岸边,西农学子的课堂还在黄帝陵、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科研基地、安塞南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安塞文化文物馆进行。
“入黄泥沙显著降低,黄河水正在变清;黄土高原农民通过种植苹果等经济作物,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黄土高原、黄河与我印象中的模样差异很大。”食品学院2023级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学生何星熹说真切感受到了学校在治理黄河中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陕北变化大,国家在黄土高原治理上投入大,学校贡献大。”生命学院2023级生物拔尖基地班学生冯梁骁感觉“很震撼”。他说提高作物优良基因鉴定筛选及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本领,能在黄河流域繁荣发展上有大作为。
林学院学生吴晓敏表示,“通过所见、所听,为黄土高原山变绿、水变情、人变富感到由衷高兴。历史的接力棒已落到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手中,自己将努力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国家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希望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于学子心中,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吴普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