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育人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后,刘学波马上承担了本科生“食品化学”和“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他肯钻研、善动脑、勤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方法,最终独立承担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营养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刘学波注重与同学们的交流、沟通。为开阔他们的专业视野,刘学波总是把科研工作中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穿插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为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他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每一名学生把自己从这门课上最想学到的或最关注的东西写到纸上,统一上交。在刘学波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厚厚两沓同学们上交的“作业”。
“除了‘食品营养学’课本上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外,我还希望老师多向我们介绍食品营养学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和资讯,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实际。” “通过学习想了解食品中哪些成分对身体有益,吃哪些食品能使身体更健康。” “希望了解平时怎样饮食更有利于减肥。” “不同职业、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对营养的要求。” “我个人对养生和膳食搭配十分感兴趣,希望老师能在授课时加入这些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有的写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有的则写满了两页信纸,各种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刘学波不仅要认真阅读每一份“作业”,还要分门别类做好笔记,有些问题还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讲清楚。
“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记者开玩笑道。
“是有点麻烦。不过通过同学们的‘作业’,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只要能让他们满意,我就是累点也值得。”
20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张玄煦同学告诉记者:“刘老师每节课都会留出时间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并和大家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比以前更活跃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对同学们主动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也是刘学波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开学第一堂课,他就给每个班发了一份营养学最新的英文文献,要求在课程结束时以班级为单元,用PPT作报告的形式对英文文献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的形式十分新颖,也充满了挑战。文献都是本专业领域尖端的内容。我们必须做好分工,默契配合,还要查找各种其它相关文献,无形中既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20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张欣然同学说。
刘学波除了给本科生上课,还担任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的班主任。他不仅课教得好,与同学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同学们有事情也愿意找刘学波。在记者采访刘学波的时候,就有学生给他打电话,想找他聊聊考研的事。采访将近尾声的时候,又有两名同学到他办公室咨询出国留学的事,谢果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刘老师阅历丰富,学识渊博,为人随和,和他交流起来感觉没有任何障碍。”
在学生眼里,刘学波就是这样平易近人。
立足西部 在科研路上踏实前进
刘学波在食品功能化学及营养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天然食品因子干预生活习惯病的作用功效、分子机制及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食品功能因子或有害物的体内代谢规律及代谢物生成的化学研究等两个方面。
“简单说来,就是研究食品中哪些因子有益身体健康,哪些因子能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的风险。”刘学波向记者介绍说。
西部地区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果利用现代生物及化学研究手段,开发特色食品功能资源,建立‘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功能因子库’,对促进人体健康、提高该资源的科技附加值、加快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学波说。
“举个例子,陕西略阳有一种很有特色的食品叫石参,学名中华独尾草,是几百年来当地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曾贵为朝廷贡品。目前,石参的市场售价为每公斤1元钱左右。然而,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石参根提取液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已申请专利,我们也计划联合当地农民对该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我想那时它的售价就应该不会是每公斤1元钱了。”针对西部特色功能性农产品资源的研究使他所带领的团队刚刚获批一项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他是课题负责人。“课题是我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等陕西省四家单位联合申报的,课题经费核批为304万元。”
3年多来,刘学波立足西部特色农产品资源,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在科研路上踏实前进。
由于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研究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个新学科,没有实验室、没有团队,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刘学波从3间空房开始,亲自动手,用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初步建成了实验室。可以说,实验室每个角落、每台仪器都包含了他辛勤付出的汗水。目前,实验室建设经费累计已投入了150多万元,实验平台在国内同领域居于上游水平。
实验室建成后,他着手建设自己的团队。“平台、团队和创新思维,这是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团队建设初期,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刘学波都要手把手教给团队成员,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大家完全掌握。经过艰辛努力,刘学波初步建成了自己的团队,成员包括3名教师、4名博士和11名硕士。
平台和团队建成后,刘学波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修改论文、埋头做实验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就连周末也要到实验室呆一呆,总结一周的工作,思考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他的博士生相启森告诉记者:“每天,刘老师几乎都是第一个进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有一次我离开实验室的时候都晚上10点多了,他还在忙碌着,连我和他打招呼都没听见。”
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研究涉及食品科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各领域,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刘学波在做好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时,主动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沟通,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搞科学研究,要注重学术交流,特别是交叉学科同行间的交流,没有合作与创新是出不了标志性成果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3年来,刘学波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并于2009年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科研工作无止境,我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刘学波谦虚地说。
合理规划 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刘学波不仅带领着一个学术团队,还担任着学院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外事工作的副院长。身兼多职,他总是特别忙碌。如何做到各项工作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首先要以身作则。只有自己行得正、走得端,才能把团队带好。其次要合理规划,懂得放权。要充分发挥每一名团队成员的智慧,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刘学波说。
尽管忙碌,只要有空,刘学波总会到实验室转转,了解大家的工作进展,和大家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次的学术例会,他要求所有团队成员必须参加。每次指定一名成员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并接受大家的提问,互相交流探讨。每逢有学术会议,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他都鼓励、支持团队成员去参加,在交流、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
当前,学术道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刘学波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团队成员也从严要求,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他常常告诫团队成员,要坚持良好的学术操守,静下心来搞研究,不心存侥幸,不为利益所动。
刘志刚是刘学波团队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本科毕业时打算推免上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去那边实验室呆了半个月后,觉得那边的平台还没有学院的好,又跑回来上了刘学波的硕博连读生。目前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研一期间的实验结果已可以整理成一篇有望入选SCI的论文,但刘学波觉得目前结果还应再完善一点才够系统,硬是压着让实验完成后再发表论文。“刘老师常常叮嘱我们,做学问要有耐心,文章数量固然重要,但更应追求质量。”刘志刚说。
2010年,刘学波担任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任伊始,他在学院的支持下,创新研究生复试的机制与办法,将试卷命题、考试、面试、计分、成绩公示等所有相关工作安排在一天内完成。有一次研究生复试,早上8点开始召集老师命题,但最后的成绩公示都到了晚上12点。
“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日常行政工作日渐繁重,但我始终认为,在工作中只要多思考,力求创新,注重过程的严谨、认真和效率,事情就一定能办好。”刘学波严肃地说。
在外求学期间,国外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给刘学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次学院党政班子务虚会上,刘学波提出了在日常学术交流基础上,每年学院应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年会,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在今年1月,学院隆重举行了2012年学术年会,学院的专家教授们纷纷登台作报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思路及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打算安排优秀研究生也参与到年会中来,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人员的范围。”刘学波说。
在刘学波办公室,悬挂着一个日文条幅,中文意思是“志存高远”。条幅是他的导师、日本功能食品领域研究权威大泽俊彦教授给他的毕业赠礼。“‘志当高远’。这个条幅是大泽教授对我博士期间工作的肯定,也寄托了所有关爱我的人对我的殷切期望。它将成为我的终身座右铭。”刘学波话语中充满着感激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