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士后网» 新闻中心

我校2人获选2024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发布日期: 2024-06-25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    作者: 

近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2024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博新计划”)获选人员名单,我校李淑敏博士后、仇欣然博士成功获选。该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共有11位博士后入选。

“博新计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于2016年设立的一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旨在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择优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争取加速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2024年全国共有500人获选“博新计划”,国家资助每人每年28万元,资助期为2年,另一次性配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科研资助经费8万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将在获选人员资助期满前对其开展科研业绩评估考核,择优予以奖励性资助。

近年来,学校坚持创新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构建博士后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不断增强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博士后队伍规模和质量得到快速发展。为鼓励更多博士后和拟进站博士申报“博新计划”,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申报政策宣传工作,做到能报尽报;组织专召开博新计划项目申报培训会,特邀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解读项目申报新政策;与相关学院共同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组织专家对项目书进行审核指导,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资助率。对获选“博新计划”资助者,除享受国家资助外,同时享受学校博士后薪酬待遇,并在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获资助人员简介:

仇欣然-1.jpg

仇欣然,2024年博士毕业于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师从郭学涛教授。同年7月进入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博新计划研究课题为“颗粒态有机质介导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与机制研究”,该项目聚焦于环境中颗粒态有机质的光化学特性,围绕不同来源农田土壤及农业水源地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质参与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和反应机制开展系统研究,以“理化表征—老化过程—内在机制”为研究主线,以常见的农用塑料(聚苯乙烯、聚乙烯、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开展了“典型微塑料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估”的前沿基础研究,研究结果将对于科学合理评估微塑料环境行为生态环境风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顶级及重点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十届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一等奖、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李淑敏-2.jpg

李淑敏,2023年博士毕业于我校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师从康振生院士和毛虎德研究员。同年12月进入我校农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毛虎德研究员。博新计划研究课题为“TaKCS3调控小麦抗旱性的作用机制和遗传网络解析”,该项目针对多组学数据分析挖掘到的小麦关键抗旱基因TaKCS3,明确其调控小麦抗旱性的作用机制;分离鉴定该基因的功能性遗传变异,并阐明其调控小麦抗旱性变异的作用机理;同时探究该基因及其抗旱优异等位基因型在改良小麦抗旱性中的应用价值,为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遗传操作靶点。博士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Plant Cell & Environment和BMC Plant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篇,其中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Molecular Plant》的论文被评为“第八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优秀论文。在站期间,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子课题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