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工程是 的传统优势专业,是在1932年近代著名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水利专修班和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托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和西北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等科研与工程平台,形成了水利、农业、土木工程和管理相统一,多学科知识渗透互补,服务旱区农业,主要以解决农业缺水问题为特色的优势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2003年本专业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名牌专业,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参加并2次通过工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工程与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建筑等行业从事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研究、管理及水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成为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技术或管理骨干,并获得工程师职称或者具备相当水平的工作能力,发展成为学术精英或行业领军人才。
本专业第一学年按照水利大类进行培养,第二学期按照成绩和志愿相结合进行分流,第二学年开始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培养,第四学期按照志愿按创新型和复合型进行分类,第三学年按专业方向选课进行培养。
核心专业课:灌溉排水工程学、土壤与农作、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工程经济、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
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成立,1939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当时就开设有《水文学》课程,1941年获批研究生招生资格,并开始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方向的学生。1985年开设“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本科专业,1998年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三十多年来,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主动适应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博士点,农业水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在旱区水文计算、水量转化机理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方面具有区域优势,形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并重、旨在解决旱区水文分析与农业水资源系统调控和高效利用问题,实施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分类培养,形成了多元化、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特色。
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09、2012、2015、2019年先后四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系统理论、宽厚的自然与人文科学知识,富有开创精神,能够在水利、农林、生态、环保、城建、国土、地矿、防灾减灾等领域胜任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开发利用、预测预报及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核心成员或领导者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发展成为学术精英或行业领军人才。
本专业第一学年按照水利大类进行培养,第二学期末按照成绩和志愿相结合进行专业分流,第二学年开始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培养,第六学期末按照创新型和复合型专业内分流,进行分类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地质学、水文预报、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资源利用工程、水环境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我校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统优势专业,于1973年开始招生,受上世纪八十年代院系调整影响,1979年停办,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水利水电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我校于2001年恢复了该专业招生。本专业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利用我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平台,发挥具备进行大型水工河工试验能力、结构材料试验能力与经验的独特优势,坚持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元并重,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水工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寒旱区水工程结构与材料、灌溉水力学等方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本专业为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西部水利水电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利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新工科意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管理骨干人才。
本专业第一学年按照水利大类进行培养,第二学期按照成绩和志愿相结合进行分流,第二学年开始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培养,第四学期按照志愿按创新型和复合型进行分类,第三学年类别模块选课进行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水文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
土木工程专业是在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1986年招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有三十余年历史。1999年将原西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和原西北林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1999年招生)整合为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依托学科包括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相关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可为西北地区工程建设输送工程技术人才,并可为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难题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土木工程学科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已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学科对本科人才培养形成了学科依托和支撑。本校为农林院校,本专业与水利工程、农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科有较深入的渗透,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依托西北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陕西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甲级)、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甲级),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实践教学平台。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土木工程领域中存在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初步的土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建筑、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和研究等工作,毕业后五年左右达到与土木工程类执业资格相当水平,成为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高级管理人员。
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两个培养方向为:建筑工程方向和道桥工程方向。学生前2年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第3学期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道桥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测量、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交通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前身是1972至1982年开办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其后中断10多年;1996年恢复设置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将其更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2013年又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专业长期以培养水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人才为主旨,形成了水、机、电紧密结合的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专业特色是以水能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干体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力(学)、机(械)、电(气)、控(制)四个方面,学生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和训练,重点学习和掌握水力发电、泵站供水、流体输送、水力机械及动力设备的设计、选型、配套、调试、监控、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本专业培养初步掌握能源生产、转化、输送、利用及动力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在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水力发电、泵站供水及流体输送、水力机械及动力设备等)从事能源动力的开发利用、工程设计、装备配置、自动控制、运行维护、信息管理、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五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研究与管理人才。
本专业第一学年按照水利大类进行培养,第二学期按照成绩和志愿相结合进行分流,第二学年开始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培养。通过对学科教育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通过专业必修课及两个串联专业模块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掌握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的必需专业知识。进一步地,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与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素养与能力得到提升并最终达到毕业条件。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电站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水泵及水泵站、水利水能规划、水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于2003年开始招生的学院最年轻的专业。该专业是在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面向水力发电、工农工业输、变、配、用为方向的工科专业。该专业在农业大学办学过程中,坚持“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的专业特点,立足新能源发电、城镇供配电和农业自动化方向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城镇供配电智能化、农业智能控制的特色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能受到电路、电子、电磁、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和电气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近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在电气工程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成为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技术或管理骨干。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磁场理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原理。
智慧水利专业创建于2022年,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聚焦我国未来水利科技发展方向,确保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开设的“新工科”专业,也是获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国首批“水利+人工智能”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本专业立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依托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高效用水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慧水务、智慧灌溉、数字孪生流域、水利工程的智慧设计、建造、管理为重点,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基础,具备水利工程智能设计与建造、安全智能监控与运维管理,智慧灌区设计与管理,水资源智能调度,智慧水利系统设计与建造等专业技能,系统掌握水利信息智能感知与管理、水利大数据智能决策与控制于一体的卓越复合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水力学、工程水文学、水文模型与智慧预报、水资源规划与智能调度、灌溉排水原理与技术、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BIM设计、水工智能建造、水利工程安全智能监控、水利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水利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数字孪生流域、智慧水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