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小麦抗病性的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学术报告的通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0-26 浏览次数:

报告题目:小麦抗病性的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2020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系列讲座之十)

报告人:刘志勇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16:30

报告地点:北校区三号教学楼N8T09

报告人简介:

刘志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昌黎分校,后留校任教。1993年9月-1999年6月在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植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Plant Science)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美国夏威夷农业研究中心(Hawaii 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继续博士后研究,发现了番木瓜中的初始性别染色体。2004年7月回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2016年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曾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和面上项目、科技部863计划和农作物育种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科研项目。

课题组目前从事小麦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主要利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解析小麦抗病性和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发掘小麦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抗病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及其优异等位变异,进行面向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多抗高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图位克隆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Pm24和Pm41,育成“农大399”、“农大1108”、“农大2011”、“农大2018”、“中科331”和“科麦1609”等小麦新种质和新品种,在黄淮小麦主产区推广。“小麦抗病优质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和利用”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Theoretical & AppliedGenetics、Crop Journal、Molecular Breeding、Plant Breeding、Euphytica等杂志上。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是 博士一年级课程。该课程将邀请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优秀教授讲授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他们自己的科研工作。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生命科学学院

                                                                                                                  2020.10.26

Baidu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