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首页 » 乡村振兴学院» 首页» 行业动态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12-08     浏览次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旱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相关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22)等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结合旱地农田现状,我部组织制定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3年8月15日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一、总体要求 

  针对灌区有效覆盖范围,无法通过建设蓄引提等水源工程保障充足灌溉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在作物关键生育期内实施补灌,可获得较高产量的旱地农田,应在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和地力提升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努力破解卡脖旱,确保浇上救命水,兼顾防洪排涝需要,稳作物产出并逐步提升产能。 

  二、建设原则 

  ——坚持衔接配套。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22)(以下简称《通则》)等国家标准充分衔接、延伸配套。 

  ——坚持分区施策。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 

  ——坚持旱涝兼防。在突出应急补灌、抗旱保苗基础上,兼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 

  ——坚持提质增效。根据不同资源条件、建设内容和保障能力,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能。 

  三、重点区域 

  在《规划》和《通则》确定的七大建设区域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气候条件、行政区划、地形地貌、降水情况、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及水源保障条件等因素,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细13个建设类型区,包括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东北丘陵漫岗旱作区、黄淮海山地丘陵旱作区、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旱作区长江中下游丘岗冲垄旱作区、东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南高山谷地旱作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北风蚀沙化旱作区、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区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区 

  四、建设内容及标准 

  针对现实条件和建设实际,主要采取集、蓄、补、节、排五类工程技术措施,即:工程集水(建设集雨窖、塘坝、涝池集雨工程)、保墒蓄水(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设施节水(发展喷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防洪排水(加大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完善田间排水设施),使旱地高标准农田达到田平路通、蓄节并用、平急结合、抗旱防洪、稳产增产的标准,保障作物出苗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期能够进行12次应急补灌,同时有效防范暴雨洪涝,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具体建设内容和技术规范如下。 

  (一)田块整治工程。平原区要平整田面并适当归并田块,实现田块相对集中。耕作田块的长度和宽度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作物种类、机械作业、灌溉与排水效率等因素。加厚土壤耕作层,提高拦蓄雨水、蓄水保墒能力。丘陵山地区要合理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修筑梯田要因地制宜,山水田路林统一规划,田块之间互联互通,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梯田要田面平整、田坎坚固,地边埂高符合设计标准。梯田埂坎修筑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态环保。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砾石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土质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集雨设施、截伏流工程、截洪沟渠、塘坝、水窖等集水工程,配套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提高应急补灌能力。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东北丘陵漫岗旱作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西北山地丘陵旱作区、西北风蚀沙化旱作区、青藏高山高原旱作区和青藏高山谷地旱作区保障1次以上应急补灌,其他旱作区保障2次以上应急补灌。地表径流富集区优先建设蓄引水工程,地下潜流富集区优先建设截伏流等补灌水源工程;降水较丰富地区兼顾防洪排涝,完善田间排水设施;降水量偏少地区优先抗旱补水,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小型提水补灌工程等。 

  (三)田间道路工程。合理修建田间道路,便于机械化作业。道路通达率平原区100%、丘陵山地区90%,机耕路宽3m6m,生产路宽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田间道路布置应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与田、水、林、电、路、村规划相衔接,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尽量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并充分考虑将田间道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的集雨面。 

  (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东北、黄淮海和西北等大风、扬沙、沙尘暴、干热风等危害严重地区,应注重建设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应综合考虑耕作习惯、田块走向,与沟、渠路等田间工程相结合。合理确定林带走向、间距、宽度和结构,同时合理选择造林树种、造林密度和树种配置。造林树种优先选择需水量少、生长迅速、深根窄冠的乡土树种。根据需要开展岸坡防护、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防御暴雨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截流沟、排洪沟等田间排水设施。 

  (五)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应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需与当地电网建设规划相协调,与泵站、机井、信息化工程等所需的强电、弱电相配套,配备齐全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等设施。输配电设施布局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可配备太阳能等新能源或其他动力发电机 

  (六)土壤保墒和地力提升工程。应通过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保水剂施用、免耕少耕、土壤深松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调节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作物生长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附表:分区域旱地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内容和标准 

区域

范围

类型区

水资源约束条件

重点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

东北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

平原低地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局部不足400mm,缺少蓄调水工程。

建设集雨、截伏流、截洪蓄水、机井等补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间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丘陵漫岗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局部不足400mm,土壤保墒能力差,修建拦蓄水工程困难。

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合理建设集雨、截伏流、截洪蓄水等补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间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做好坡面和沟道防护;根据实际需要修筑梯田、条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

1.应急抗旱能力:实现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黄淮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400mm—8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缺少拦蓄水工程。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合理建设集雨、截洪蓄水等补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间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做好坡面和沟道防护;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海区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长江中下游区

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缺少拦蓄抽提水工程。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合理建设塘坝、截洪蓄水等补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间节水灌溉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小型提水补灌工程;做好坡面和沟道防护;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丘岗冲垄

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降水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缺少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平整,合理安排田块整治和坡面防护工程;合理修建小型集雨设施,配套节水补灌设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东南区

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1000mm以上,降水量丰沛,暴雨集中,土层薄,保水性差。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合理建设塘坝、截洪蓄水等补灌水源工程,完善抽水泵站等田间节水灌溉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小型提水补灌工程;做好坡面和沟道防护;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西南区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600mm以上,局部地区低于600mm,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保水性差,缺少拦蓄水工程。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坡面防护、沟道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高山谷地

年均降水量600mm以上,局部地区低于600mm,时空分布不均匀。土壤保水性差,缺少拦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整治坡耕地,合理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大坡面防护、沟道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2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20年~10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西北区

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

黄土高原

年均降水量400mm—600mm,土壤保墒能力差,缺少集雨、拦蓄水工程。

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梯田化改造,建设小型水窖,配套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淤地坝、取用水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抗旱应急机井,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调整种植结构,以水定种,发展旱作农业;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1天~3天暴雨3天排出。

山地丘陵

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土壤保墒能力差,缺少集雨、拦蓄水工程,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严重。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加有效土层厚度,修建保水保土的埂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配套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取用水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抗旱应急水源,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调整种植结构,以水定种,发展旱作农业;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风蚀沙化

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生态脆弱,土壤沙化,缺少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严重。

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窖、水池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配套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取用水设施等。调整种植结构,以水定种,发展旱作农业;配套建设林草防护带。

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青藏区

西藏、青海

高山高原

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局部可达600mm;缺少拦蓄引水工程。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泵站,有条件的地方,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加大坡面防护、沟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我用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高山谷地

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局部可达600mm;缺少拦蓄引水工程。

修筑梯田、拦蓄雨水,增厚土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截伏流、水窖等应急补灌设施,有条件的地方,修建高效节水应急补灌设施;加大坡面防护、沟道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应急抗旱能力:保障1次以上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

2.排涝: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10年~5年,1天~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我用1天~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


       注:其他相关重点建设内容和标准参照《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22)执行。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