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告中,蔡克勇教授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融汇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著名观点,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生动阐述了我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指出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弊端,提出我国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从“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做起,高等学校要通过切实措施积极加强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关于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历史使命。蔡克勇教授引用大量事实指出,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要在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高校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全面人才支持;二是高校能够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优势,推进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成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之一;三是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高校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建设,推动有利于创新文化和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
关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蔡克勇教授说,一是外延发展的“弦”仍然绷得过紧,许多地方和学校追求过快发展速度,不断突破招生和办学规模,由此带来质量、管理、就业等不少问题;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高校招生、就业、资助贫困生和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还需要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改革的任务很重;四是涉及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学校贷款规模过大,有的学校办学不规范,还存在学术浮躁和弄虚作假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蔡教授认为在创新新型国家建设中转变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如怎样对待传统教育、如何对待知识与创新等。我国传统教育是以继承作为理论基础,过于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蔡克勇还引用大量教育界著名学者、文体名人、两院院士的事例及名言,深入阐述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创新理念缺失十分严重以及自建国以来大师级学术人物缺乏的深层原因,提出我国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从“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做起。
关于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蔡克勇教授通过列举国外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以及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办学特色等,提出高校在深入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着力从7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三是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选拔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机会复数化,使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四是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五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六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七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另外,他特别希望高校能在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兴趣方面有所改进,不要再仅仅围着考试与学分打转,把这项事关民族与国家前途的大事做实做好。
最后,蔡克勇教授还回答了师生的提问,现场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王革同志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他要求师生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报告会对自己的启发,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为学校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整场报告会持续近2小时,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新闻链接:
蔡克勇:1936年出生,海南万宁人。1985-1999年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等职,是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初,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史著作《高等教育简史》,公开出版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管理》文科教材,首次提出“第二课堂”新概念并著有《大学第二课堂》。现已先后撰写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10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