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马菊霞 发布时间:2005-11-02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难题,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思想政治工作仍无法彻底摆脱虚、远、空等弊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拟就此问题,回顾梳理“以人为本”的源流发展,并探求其本质内涵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以人为本”的源流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人为本”都有其源流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先秦时,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后来,中国政治思想界关于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理论一直延续不断,并日益丰富和完善。西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有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更将人本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武器,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建构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和升华了历史上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事实有力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先后使中国人民获得独立和解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形势下,赋予人本思想新的内容,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思想。江泽民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为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以人为本”开始成为整个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理念。高校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最近,为了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意见》一个颇有新意的地方,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中共中央首次专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指针,“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对经济发展、企业运作、资源管理等都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那么究竟何谓“以人为本”?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又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同其它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但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创造性、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等属性,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有追求的。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人还有多方面的高层次的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学说的终极价值即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受教育者是高校的主体,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和需求。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一例外有着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希望被人肯定、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如自我实现需要。人都具有使自己趋于完美、求得“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勇于追求思想,体现自我价值的心情极为迫切。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大学生会去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发展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得到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等的均衡发展,还包括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兴趣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高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各项需要开展工作。
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内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牢记这段话,在实际工作中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和教育人、管理人、成就人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和完善提供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人为本”的具体运用
在人本思想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和要求出发,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一)教育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更强调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简单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管理,容易使学生感觉被动和压抑,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双向互动的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尽量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同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追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去思考和探索真理,使其内在需要和社会要求达成一致。
(二)教育内容上,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政治化,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事实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放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上。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很大冲击。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基本具备民主、平等,积极进取、诚信守法等意识。但在社会转型演变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也出现了政治和道德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感和心理失衡等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的复杂变化,我们应从大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积极给予正面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将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首先,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态度。工作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淡化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位。其次,根据个体差异分别对待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教育者应秉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最后,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只沿用旧的工作方法必然无法适应。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给予学生更多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西安体育学院)
一、“以人为本”的源流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人为本”都有其源流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先秦时,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后来,中国政治思想界关于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理论一直延续不断,并日益丰富和完善。西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即有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更将人本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武器,倡导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建构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和升华了历史上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事实有力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先后使中国人民获得独立和解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形势下,赋予人本思想新的内容,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思想。江泽民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为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以人为本”开始成为整个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理念。高校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最近,为了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意见》一个颇有新意的地方,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中共中央首次专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指针,“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对经济发展、企业运作、资源管理等都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那么究竟何谓“以人为本”?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又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同其它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但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创造性、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等属性,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有追求的。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外,人还有多方面的高层次的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学说的终极价值即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受教育者是高校的主体,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我们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和需求。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一例外有着被重视、被尊重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非常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希望被人肯定、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如自我实现需要。人都具有使自己趋于完美、求得“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勇于追求思想,体现自我价值的心情极为迫切。在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大学生会去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发展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得到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等的均衡发展,还包括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兴趣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高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各项需要开展工作。
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内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牢记这段话,在实际工作中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和教育人、管理人、成就人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和环境,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和完善提供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人为本”的具体运用
在人本思想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和要求出发,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一)教育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更强调学生受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简单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管理,容易使学生感觉被动和压抑,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双向互动的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尽量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同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追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去思考和探索真理,使其内在需要和社会要求达成一致。
(二)教育内容上,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政治化,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事实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针对这种情况,《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放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上。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很大冲击。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基本具备民主、平等,积极进取、诚信守法等意识。但在社会转型演变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也出现了政治和道德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感和心理失衡等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的复杂变化,我们应从大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积极给予正面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法上,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将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首先,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态度。工作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淡化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到位。其次,根据个体差异分别对待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教育者应秉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最后,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只沿用旧的工作方法必然无法适应。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不断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给予学生更多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