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资料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者:胡昌林   发布时间:2005-11-02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曙光初现,综合国力的竞争异常激烈。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人才资源的全球化,因此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各高校。高校培养的各种人才,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全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对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不像老一辈那样习惯于“从一而终”,而是热衰于流动,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流动中去选择最适合发展自己才能的工作,已经成为青年人择业的新观念。作为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的应届毕业生,面对人生的又一次抉择,毕业生深感就业形势之严峻,择业竞争之激烈,从思想到心理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因此,加强对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愉快地对待择业、应聘和走上工作岗位,这是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高校都在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光对毕业生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学生听不进去,也无法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要么是就事论事,触及不到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应该从何处入手?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笔者从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寓思想教育于就业指导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为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最关心的莫过于怎样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他们在求职中所表现的择业观和思想行为,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这个热点问题上的具体表现。那么,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应该把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作为切入点,针对毕业生的择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入情入理的教育,达到转变毕业生思想,端正毕业生择业心态的目的。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要针对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毕业生的指导和教育工作。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思想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利益和经济成份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四个多样化中,由于经济利益和经济成份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的其它三个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之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由于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所以高校的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现实的要求,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只能适应社会,正视现实。过去的毕业生就业实行统包统分,是一种权力功能的体现,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要求的是服务功能的完善。虽然学校不再承担包分配的责任,但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承担着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的义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对国家、社会、学校、毕业生负责的精神,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对就业新政策新制度的认识,明确和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二是提高对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认识,毕业生必须面对市场,那种希望依靠国家、依靠学校分配的想法现在行不通,而且也毫无实际效果;三是对铁饭碗与招聘的正确认识。招聘将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就业政策,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为毕业生铺平道路,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二、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毕业生来说,面临就业抉择,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就业的形势以及与他们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具体就业政策。因此,不失时机的抓住毕业生的这种渴求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

  当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盲目乐观、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倾向,许多学生一心希望到沿海去工作、留恋大城市,到大机关,大单位工作,不愿到小城市和艰苦行业、边远山区和下到基层去工作;他们往往一厢情愿地选择那些条件好、待遇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害怕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去。针对这种思想倾向,在就业形势教育中应该着重向毕业生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讲清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引导毕业生充分估计到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认清到基层去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并且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19号文件,是高校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的一份重要文件。19号文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应对的策略,深化改革的思路及推进改革的措施,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新政策等等重要问题都做了深刻的阐述和具体明确的规定。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这一重要文件,对转变毕业生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往往是一个痛苦的历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苛求的用人单位,以及众多的竞争对手等等问题,使得毕业生面临着无形的压力。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准备,常常会感到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沉重,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甚至心灰意冷的失衡状态。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着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作好自我调适。大学生正值心理的成长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当面临各种压力时,难免会情绪波动,因而必要的调适不可少。毕业生在求职的征途中,正确把握形势,客观认识现实,找出受挫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调整好自己择业期望,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重新选择既适合自己又为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内容。对毕业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促使个人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桥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条件,是求职、择业和就业准备的动力。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现实,不断地调整自我设计,一切从“零”做起,从“小事”开始,开辟人生之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缺乏信用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可言的。在全社会都在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倡导诚信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更要讲诚信。但是,在我们的毕业生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一是毕业生的自荐材料造假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毕业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采取不正当的行为,或无中生有,胡吹一气,或弄虚作假,伪造成绩单和证书,或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等等;二是签订就业协议的诚意不够,动机不端,一些毕业生为了达到留城目的,轻率地把与用人单位签约作为跳板,到单位后就不择手段的“跳槽”等,这些不道德行为,在社会中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要通过往届毕业生的案例,教育学生引以为戒,防止这种损害单位利益,败坏学校声誉的现象发生。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推荐材料真实性的核查和管理,学科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要如实填写,要使毕业生的推荐材料详实可靠。同时加大毕业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培育他们的诚信意识,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

  (三)培养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一是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自己要依法行事,一但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它就有了法律效力,不得单方面随意解除协议而更换就业单位;二是毕业生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协议书签订后,若遇到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提出不再予以接收时,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要为毕业生当好参谋,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必要时争得经济赔偿。

  五、树立现代意识,加强对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协作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创新的社会、大学毕业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社会知之甚少;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现实,他们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困惑、担心甚至害怕,不清楚走向社会后将遇到些什么问题,不知道如何做起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所以,通过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适应社会的教育,不仅会受到毕业生的欢迎,而且能真正为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尽快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这方面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完全没有必要进行长篇大论的课堂讲授。比如,可以请一些企业家到学校给毕业生搞演讲,与毕业生对话;也可以请往届毕业的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校与毕业生座谈;还可以组织毕业生到社会用人单位参观访问、座谈等等。通过这些教育形式,一是可以帮助毕业生树立协作意识。以便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的集体感增强了很快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去。而不能当面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我需要的满足;二是树立独立意识。毕业生就业后,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自己独立工作,遇事主要靠自己独立分析解决,所以对毕业生要提前进行独立性教育的训练,克服依赖心理,尽快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习惯;三是重视培养毕业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其必然结果。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就会感受到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如果没有竞争的心理准备,就会在竞争中晕头转向,甚至被无情地淘汰;相反,如果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竞争,就会在竞争中很快立足,得到锻炼和发展;四是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利用已知的信息、已学知识,做以前没有做过,或不能做到的事情的能力。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虽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创意是无限的,无论毕业生将来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永远是时代的宠儿,创新要求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敢于冲破传统理论、观念的藩篱,不受权威思想的束缚,不为现有体制所局限,确立新的理念,发明新的技术,创设新的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

  总之,毕业生就业的这段时间,是他们思想最活跃、遇到的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阶段。也是学校这座造就人才的“大熔炉”向社会推出自己“产品”的重要阶段。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毕业生最关心、最感困惑的热点问题,“寓思想教育于就业指导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教育,无论对毕业生,对学校,还是对社会用人单位,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各类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应予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抓出实效。(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