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青年竞争意识的培养
作者:陈化文 发布时间:2005-1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青年,作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并逐步树立和不断强化与当代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才能适应形势,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因此培养和强化当代青年的竞争意识,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就成为促进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竞争的内涵及意义
竞争是人们以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同行或对手彼此较量、相互争胜以达到自己目的的社会活动。竞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它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和方方面面。从宏观来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存在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就微观而言,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与变革,就不会有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竞争更加广泛并日趋激烈,而各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智慧和创造力的检验,其结果是优胜劣汰。树立竞争观念,增强竞争创新意识,能使劳动者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人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推动人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从而使人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激发和展现,造就人的独立人格、自主精神、竞争观念和创新精神。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青年面临着人才市场竞争、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要想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作为,就必须积极自觉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动树立竞争意识,这对于个人的全面成长、国家的发展乃至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竞争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竞争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于整个人类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紧迫感,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尽快、自觉地树立竞争意识。
(一)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彻底摒弃“抱守残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与世无争”的旧观念,逐步确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形成了“抱守残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与世无争”的消极无为思想。无论干什么事,虽不甘落后,但也不求第一,只求中庸之道,只求“差不多”、“中不溜”、“凑合”就行。受“枪打出头鸟,鞭抽出群羊”观念的束缚,一些人认为,竞争就是出风头,显示自己;还有人认为:人家行,有能力,有本事,咱不行,所以应该有自知之明;也有人觉得,要竞争就要吃苦受累,甚至还要担风险,这样做何苦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消除这些旧观念,一要教育青年学生克服闭锁心理,要敢于“表现”、展示自己,敢于在大庭广众中,敢于在工作和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二要教育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同时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最后赶超别人;三要教育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要不怕风险,勇于吃苦,敢为人先;四要教育青年学生克服懒惰心理,要不怕吃苦,勇于实践,大胆锻炼自己,积极参与竞争。通过教育和引导,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不断地超越别人,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做到的,我要做得更好”的进取意识,为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二)在学习、实践等活动中,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苦练内功,切实提高竞争实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仅有竞争观念,没有真才实学和竞争实力是难以立足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提高竞争实力,主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过硬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苦练内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决克服“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等混世思想。作为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学习、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评比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创三好、争先创优等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和校风,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继续追求新知,更新技能,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和综合工作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对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教育学生既要有竞争观念,又要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风格和精神。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们一概否定商品经济,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因而也就排斥了商品经济必然伴随的现象——竞争,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只能团结协作,不能相互竞争,致使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导致了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惰性思想,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思想观念显然落后了,不合时宜了。事实上,社会主义竞争是商品生产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竞争,其基本要求是既团结协作又相互竞争。因此在培养青年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坚持团结协作基础上的积极竞争。既要争强比胜,又要相互帮助;既要赶超别人,也要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相互砥砺,共同提高。那种“只为了自己得第一而不愿帮助后进甚至损害别人”,“别人超过了自己,自己就不服甚至就嫉妒别人”等想法和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应该坚决摒弃。
三,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决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其目的不是为了出人头地,也不是为了整垮对手,而是为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社会多做贡献。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竞争必须在不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上,依靠知识、信息、技能、实力、质量、信誉以及科学管理和良好的经营作风来取胜。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和制止违法乱纪,互相拆台,尔虞我诈,打击诽谤,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竞争行为既合法合理合情,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本质的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年学生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竞争。
市场如战场,优胜劣汰是一条无情的法则。竞争既可带来成功的喜悦,也会产生失败的苦涩。要竞争,就意味着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此,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成功、失败两手心理准备。鉴于此,在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既有胆壮志坚的决心和信心,还要有冷静理智的态度和精神。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屡败屡战的心理准备,要能够经受住艰难困苦以及挫折、失败的考验,并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造条件,顽强拼搏,以便“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那种在失败之后,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万念俱灭甚至自寻短见的做法,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会贻误大事,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实践中,应特别加以重视,从而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作者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一、竞争的内涵及意义
竞争是人们以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同行或对手彼此较量、相互争胜以达到自己目的的社会活动。竞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它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和方方面面。从宏观来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存在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就微观而言,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思想观念的创新与变革,就不会有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竞争更加广泛并日趋激烈,而各种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智慧和创造力的检验,其结果是优胜劣汰。树立竞争观念,增强竞争创新意识,能使劳动者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人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推动人们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从而使人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激发和展现,造就人的独立人格、自主精神、竞争观念和创新精神。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青年面临着人才市场竞争、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要想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作为,就必须积极自觉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动树立竞争意识,这对于个人的全面成长、国家的发展乃至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竞争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竞争对个人、国家、社会乃至于整个人类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紧迫感,不失时机地教育和培养青年学生,尽快、自觉地树立竞争意识。
(一)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彻底摒弃“抱守残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与世无争”的旧观念,逐步确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勇于竞争”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形成了“抱守残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与世无争”的消极无为思想。无论干什么事,虽不甘落后,但也不求第一,只求中庸之道,只求“差不多”、“中不溜”、“凑合”就行。受“枪打出头鸟,鞭抽出群羊”观念的束缚,一些人认为,竞争就是出风头,显示自己;还有人认为:人家行,有能力,有本事,咱不行,所以应该有自知之明;也有人觉得,要竞争就要吃苦受累,甚至还要担风险,这样做何苦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消除这些旧观念,一要教育青年学生克服闭锁心理,要敢于“表现”、展示自己,敢于在大庭广众中,敢于在工作和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二要教育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同时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最后赶超别人;三要教育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要不怕风险,勇于吃苦,敢为人先;四要教育青年学生克服懒惰心理,要不怕吃苦,勇于实践,大胆锻炼自己,积极参与竞争。通过教育和引导,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不断地超越别人,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做到的,我要做得更好”的进取意识,为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二)在学习、实践等活动中,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苦练内功,切实提高竞争实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仅有竞争观念,没有真才实学和竞争实力是难以立足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提高竞争实力,主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过硬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苦练内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决克服“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等混世思想。作为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学习、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评比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创三好、争先创优等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和校风,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继续追求新知,更新技能,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和综合工作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对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教育学生既要有竞争观念,又要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风格和精神。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们一概否定商品经济,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因而也就排斥了商品经济必然伴随的现象——竞争,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只能团结协作,不能相互竞争,致使企业外无压力、内无动力,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导致了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惰性思想,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思想观念显然落后了,不合时宜了。事实上,社会主义竞争是商品生产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竞争,其基本要求是既团结协作又相互竞争。因此在培养青年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坚持团结协作基础上的积极竞争。既要争强比胜,又要相互帮助;既要赶超别人,也要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相互砥砺,共同提高。那种“只为了自己得第一而不愿帮助后进甚至损害别人”,“别人超过了自己,自己就不服甚至就嫉妒别人”等想法和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应该坚决摒弃。
三,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坚决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其目的不是为了出人头地,也不是为了整垮对手,而是为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社会多做贡献。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竞争必须在不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上,依靠知识、信息、技能、实力、质量、信誉以及科学管理和良好的经营作风来取胜。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和制止违法乱纪,互相拆台,尔虞我诈,打击诽谤,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竞争行为既合法合理合情,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本质的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青年学生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竞争。
市场如战场,优胜劣汰是一条无情的法则。竞争既可带来成功的喜悦,也会产生失败的苦涩。要竞争,就意味着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此,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成功、失败两手心理准备。鉴于此,在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既有胆壮志坚的决心和信心,还要有冷静理智的态度和精神。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屡败屡战的心理准备,要能够经受住艰难困苦以及挫折、失败的考验,并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造条件,顽强拼搏,以便“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那种在失败之后,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万念俱灭甚至自寻短见的做法,不但与事无补,反而会贻误大事,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的实践中,应特别加以重视,从而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作者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