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这是基于当代国际竞争态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出的战略判断。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金钥匙,主要是基于我国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重大需求作出的基本判断,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经济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等五大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基点。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及产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从传统农业、手工业和重化工,到今天的信息经济、生物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每一次产业的跃升和结构的调整,无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客观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革命驱动了全球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调整与重组。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支柱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展现了新的美好前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社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电子、信息和通讯、制造业、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突出地表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消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我国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和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科技进步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基点。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尽快摆脱在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第三,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实践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技术引进是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条件,而不是目的。当前,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为此,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应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实现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通过税收、金融、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激励自主创新,使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宏观结构问题。许多国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要不断注入新的创新要素,一项技术标准、一个自主品牌往往能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韩国的曲轴,欧洲的涡喷发动机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对于韩国造船业和欧盟航空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来看,推动产业的高技术化应当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造就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国际竞争前沿抢占一席之地。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信息技术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数字化医疗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升级。
第五,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近50年的历史表明,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我国现实国情表明,以消耗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比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短缺已经对不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扼制,满足十几亿人口的卫生与健康需求问题日益紧迫等。所有这些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依赖于他人。我们必须坚定地依靠自主创新,把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放在优先战略地位,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安全供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已从量的调整转为质的调整,转变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整体要求。抓好加强自主创新这一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就能顺利实现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二)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十分关键的阶段。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应该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解决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先从思想上理清认识。我们今天所指的自主创新已经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首先,自主创新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前沿领域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这不仅与我国作为一个科研人力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也造成了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但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业已奠定了萌发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我国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这些使得我们有理由在今天强调原始性创新,也有必要鲜明地对科技界提出自主创新的号召。
其次,自主创新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波涛汹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谋发展和搞建设,而且那些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很快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我国也是受益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广泛的对外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我们应该在加大更深层次的技术引进以及开辟更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基础上,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提高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既要充分利用人类共同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也要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有所作为,赢得一席之地。
第三,自主创新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告诉我们,集成创新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推进自主创新一定也要顺应这一潮流。在我国,单项技术研发多年来都是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方式。但是,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因此,我们应当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把集成创新纳入到自主创新的范畴里来,不仅有利于提高科技研发活动的效率,而且也进一步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针对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要突出以人为本,建立激励科技人才创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加强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资源,对当前推动自主创新极为重要。应按照有利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要大幅度增加财政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政府采购政策,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资政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自主创新还必须集中力量,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或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努力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攻关,争取突破。这对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科技界一定要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三)
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学技术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技术首先要服务于国家利益。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国家利益不断拓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国必须继续保持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而连续40年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要实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人口多而能源和资源匮乏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着庞大劳动力就业、城镇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需求的压力;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和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国家,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依靠科学技术是有效满足这些需求和解决这些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并通过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可以极大地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拓展我们获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现在和将来仍然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的神圣使命。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基本方面,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更为关键的是,未来的中国将会是一个负有更大国际责任的国家,将是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更大关注的国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重要责任。我国科技发展必须适应我国提高国际地位、保持世界大国影响力的要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扭住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任务,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四)
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技术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远远超过了一般生产要素。国家间的经济、军事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的控制与反控制,技术的主导权往往也正是攸关生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关键性技术问题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从来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自主开发的义务和权利。
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从来就不曾松懈过。无论是战后的“巴统”,还是“瓦森纳安排”、“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等,都毫无例外地延续对华技术管制政策。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出口管制和技术壁垒也从来没有丝毫减弱。2004年6月,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评议委员会发布2004年年度报告,建议国会命令政府制定并公布协同的、全面的国家政策和战略,迎接中国对美国在维持科技领导地位和竞争力方面的挑战。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强调发展关键技术的国家意志,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争取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必须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技术垄断。国际间贸易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从来就不只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购买技术是有条件的,“以市场换技术”也是有限度的。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这些企业对自己拥有的核心专利权或商业秘密是不可能转让给其他任何企业的,这种技术垄断和市场壁垒使得不掌握关键技术的竞争对手难以对其形成实质性竞争。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拒绝对我转让特大型铝型材加工设备,我们不得不完全依靠进口来满足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兵器工业对大型铝材的需要。2002年,山东丛林集团联合国内有关单位研制出世界首台万吨油压双驱动挤压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家具备生产大截面铝型材能力的国家,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而且促使发达国家与我开展技术合作。
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还必须在关键技术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难以逾越的三大障碍。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一直烽火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匮乏。以家电行业为例,尽管我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屡遭知识产权诉讼和反倾销惩罚,从DVD到彩电、MP3、数码相机等无不伤痕累累,仅DVD出口每台就要向6C等技术标准联盟交高额的专利费。不仅如此,甚至连花卉、水果等农产品出口也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诸多后发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说明,摆脱这一困局别无他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基础。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企业走出了成功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通信设备市场还主要由外国品牌主宰,形成“七国八制”的局面。以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始终坚持自主开发,不仅打破了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且进入国际市场扭转了少数跨国公司独霸天下的局面,跻身于世界一流高技术企业之林。另一个例子是激光照排技术,北大方正公司依据在排版印刷技术上多年的积累,通过自主创新,直接从第一代铅字排版跨越到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排版技术,占据了中文照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近年来,我们在中央处理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中文办公软件、电动汽车等领域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后,我们还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格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际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关键技术这一重点环节,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力争有所作为。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五)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技术的获取路径有多样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韩国是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国家。其核电技术在20年内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制造的跨越;汽车工业在10年内从引进欧美技术到形成自主品牌出口,目前科技创新能力居世界第5位;移动通信产业从引进CDMA技术到实现产业化仅用了4年时间,目前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半导体、钢铁、造船和高速铁路等众多领域,韩国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跻身于世界前列。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在比较长的时期内一直鼓励引进技术和装备,包括鼓励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无论是合资还是引进技术,都未能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让出了市场,却难以换来技术能力的提高,反而使这些产业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最为典型的是汽车工业,目前90%的轿车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车,几家全面合资引进国外汽车技术和装备的企业,至今没有培育出一款像样的自主汽车品牌。与汽车工业同样悠久历史的航空工业,在仿制和自主开发两条技术路线上徘徊多年,迄今未能将中国的干线飞机送上蓝天。在医药、化工等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均依赖进口,95%以上的产品依靠仿制。
与韩国相比,是我们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战略和政策的失误。有一些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能够以低成本利用外国技术而实现技术进步,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已经过时,甚至成为固步自封或是不鼓励开放的传统观念。这种认识错误地把技术简单等同于技术能力,忽视了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是来自经验累积的缄默知识这一重要特性。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已经说明,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靠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战略和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韩国正是由于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学习和实干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加快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再继续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获取低端市场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支撑高速增长的经济需求。能否跻身以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则需要面对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跨国公司,以及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技术壁垒。据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外国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这种“专利圈地”现象不仅抬高了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而且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空间。如何采取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竞争力,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指出了主攻方向。为此,必须实行积极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快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六)
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争取突破。这些重要论述,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表明,一个国家的学科技术实力,越来越取决于组织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实践表明,国家重大工程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有效解决了国家安全的一些重大难题,有效突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瓶颈制约,成为凝聚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大舞台,成为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大熔炉,成为历练各路领军人物的主战场。如,从上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两弹一星”工程,共有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同,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一个长期安全的和平环境,产生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周光召、王淦昌、朱光亚、王大珩、陈能宽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和关键领军人物,成为中国科技的脊梁。载人航天工程是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又一典范。我国直接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约有1万人,该项目的成功,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科技队伍,产生了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等一批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并使我国跻身世界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再比如,袁隆平院士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曾动员了全国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和100多家企业参与,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亿亩,占我国稻谷产量的60%左右,对解决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重大工程在技术运用上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了许多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实践也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我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国家重大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多门类技术的综合集成。近年来,我国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抗击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科技攻关等举国关注的科技工程,已成为加强技术集成和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例如,“十五”期间,全国科研机构、高校等近3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了12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学科、技术门类和技术领域数百种。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集成,一批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知识产权以及技术标准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近年来,通过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以众志、方舟、龙芯为代表的国产CPU取得一批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此外,863、973攻关等科技计划以及0.1微米芯片制造设备、通用芯片与系统软件、电动汽车、水污染治理、农产品深加工、奶业、食品安全等专项取得一批专利和重要技术标准。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和工程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国家重大工程是围绕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因而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世界各主要国家围绕自身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均不遗余力地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从而进一步形成科技、经济等综合竞争优势。历史经验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深刻地揭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抓关键项目和关键环节,就难以形成合力,取得重点突破。邓小平在1982年曾说过,“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小项目上得再多也顶不了事”。实践表明,我国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工程,是实现关键技术领域创新跨越的突破口,是抢占科学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坚持重大战略任务牵引、通过科技自主创新的局部跃升带动全局突破的战略工程,是弘扬围绕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七)
新时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下,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体制,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规划和激励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现。
当前,各级政府要对我国企业已经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有足够认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不强。在某些行业,我国的部分企业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如华为成为近几年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对我国企业已经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估计过低,对企业中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估计过低。这样,政府在组成各种专家委员会,往往想到的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很难、很少有机会参与。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创新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先进性,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对我国产业技术需求并不很清楚,对企业已经开发和应用了哪些技术不很清楚,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需求不能在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各类科技计划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经常出现专家教授们确定的重点研究和开发的技术或者不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研究开发出来后没有市场需求,或者有些技术实际上企业已经在应用,专家教授们还计划花大量投入进行研发,造成研究开发的重复投入和巨大浪费。技术研发与企业及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一是要通过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构建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本国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发展计划等各类技术创新计划的项目申请指南编制、技术方案论证等时,不应只关注科研院所和高校内专家的意见,而应更多地听取企业内技术人员的意见。
二是调整原来简单的通过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通过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通过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通过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有目的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包括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内企业以及在同一领域引入多家实力相当的跨国企业,通过积极的“以竞争换技术策略”,替代消极的等待与反制外国企业的“技术锁定策略”。
三是通过完整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对坚持自主开发的国内企业,国家应适当降低其税负,调整高技术企业增值税的纳税方法,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中,要在一定条件下对本国开发的产品给予优先采购权。为促进与国家利益有重大关系的产业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成长,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国家采购制度。在国家采购制度中有目的地增加技术创新的引导,以通过政府采购承诺,激励企业投资和实现产业化的积极性。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让自主开发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创新环境。
四是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我国战略产业中骨干企业的保护和支持。众所周知,软件是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软件产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战略产业。我国部分软件企业在自己所处的软件开发领域表现出了比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了比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在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时,既不担心企业将来会存在技术、资金和人才问题,也不担心企业将来不能做大,最担心的是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声誉越来越高,一旦引起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对自己的关注,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会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打击他们,而目前我国任何一个软件企业都还无法与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样,这些软件企业表现出了既希望做大、又不敢做大的极其矛盾的、不符合常理的心态。因此,这些企业强烈呼吁,我国各级政府应加紧研究应对策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支持关键战略产业中我国自己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我国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八)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自主创新最可宝贵的资源。国内外无数的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研究所,每一家高技术企业都是一个人才梯队,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这个梯队所有人都是尖子人才,但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而恰恰正是这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研究所,这家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高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是当今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酷现实。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作为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随着开放的经济体系日趋深入,我国高层人才流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攫取我国科技人才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给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应当充分重视人才外流问题的复杂性,调整有关政策,改变高层次科技人才大量外流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要确立新的人才理念和相关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因此,要将“高科技人才聚集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各级党政领导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高度稀缺性资源,是经济发展三大资源中具高增殖性和唯一具能动性的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止对人才流失现象听之任之,甚至盲目鼓励人才外流的做法。要将吸引和稳定一流人才作为考核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党政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作为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公平公正的科研环境,通过有效机制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防止“学阀”作风的滋长蔓延。要在科研队伍中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自觉地献身于科学,献身于国家和民族。
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要建立我国科技人才外流预警信息系统,设定预警指标,建立预警网络系统。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按地区、行业编制人才战略规划,用以指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计划,制定科技人才回国特别行动计划,特别要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以避免从源头流失,同时借鉴国外猎头公司的做法,作好重点人才引进工作。
建立全球人才信息网和人才储备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强化国家科技专家主管部门职能,统一负责出国留学、进修、招聘的具体政策,并设立机构负责建库、综合考试等项具体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国内一流高校(或专业)、科学院所、实验室参加,驻外机构配合,随时跟踪和掌握国际前沿学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核心人才状况及其变化,为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服务。二是扩大我国对外招生规模。
在我国科学技术文化领域具有优势、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中招收各层次的外籍学生和研究人员。三是扩大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优先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关键产业的相关学科和专业,扩大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鼓励进站科技人员进行探索性研究。流动站要为进站人员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提供方便,也应当允许进站博士挑选助手,以利形成相关领域的研究集体。四是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和招聘窗口。利用派驻或新建机构和人员,为归国人员提供长期服务,并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建立科研项目招标、信息交流窗口,探索科学研究项目的国际竞争机制。根据我国留学人员的聚集程度,目前可在美、日、德、英、加、澳等六国建立上述窗口。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一是调整国家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善我国科研的硬环境,使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在科研经费使用上,要把对人才的投入作为主要方向,舍得对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投入。二是完善聚集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应当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合理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国防、科技、金融安全等法规。三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既体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相结合的、公平、民主、透明、和谐的、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创造性的软环境。避免对科技人员使用的行政化趋势,让科研人员在最需要、最合理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加大科技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股权收益,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之九)
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成功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样,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活生生体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热爱祖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树立的坚定信念。当年,正是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独立富强联系在一起,“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才得以汇聚,以苦为乐,坚忍不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祖国独立富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的伟大祖国正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新目标迈进,更加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万众一心,和衷共济。
“心底无私天地宽”。“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用个人的心血付出,赢得了祖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进步。我们现在虽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已经全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无论是广大科研人员还是其他行业的人们,都不该忘记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都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积极奉献。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也是我们自力更生的结果。当时,不仅帝国主义封锁我们,连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和我们断绝了交往。我们必须自己另起炉灶,自力更生。这种勇气和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部发展空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国家合作和交往的条件越来越有利。我们也确实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了科技进步。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是很难买到的,引进技术不等于就获得了技术能力。在开放的环境日益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时刻树立以我为主的意识,下大力气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我们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曾无数次经历种种巨大的灾难,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昭示着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艰巨任务,要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拼搏、勇往直前。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制工作往往是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数千个单位、几十万人员组成一个团结和协作的体系。“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不论前线后方,每个人员都能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形成了强大合力,保证了事业的成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系统工程类项目,这就更加需要科研工作者像当年“两弹一星”研制人员那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团结一心,大力协作,同舟共济,共创伟业。
攀登科学高峰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天然使命和职责。科学技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领域,只有勇于设定目标并且锲而不舍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们即便生活在茫茫戈壁,依然不忘将眼光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刻苦钻研,不懈探索,努力争取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这对于我们今天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机遇,抢占战略高技术制高点,具有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艰苦卓绝的过程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必将继续激励和武装后来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科技日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