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水创新是船——九论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者:《科技日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06-04-21
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有人说,“普及”与“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鸟两翼;有人说,“普及”是水,“创新”为船。这些说法都准确、生动地表达了科学普及在科技进步中的突出位置。关键是怎么做。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我们拿出新思路,让科技之鸟的两只翅膀都硬起来,让创新之船在深深的水中乘风远航。
探索专业化的方向。科普工作的专业化体现在理论构建、人才培养与岗位设置上。当前,我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围绕科普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针对科普工作的岗位设置也以兼职为主。这种缺乏理论、人才、岗位储备的工作局面,严重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快速、活泼地发展,与新形势下全社会对科普的强烈需求脱节甚大。我们不能简单将科普工作视为街头巷尾的群众娱乐,而要将其当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事实上,当前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具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这种人口素质的提高主要得靠科普工作。专业化是一个工作能否正规化、上层次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工作重要性的真实体现。在今后的科普工作中,应围绕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现有的科学传播理论扩展到全面的科普理论体系,从完全依赖其他学科人才扩展到形成专门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从主要以兼职为主扩展到形成专兼结合的岗位设置,逐渐构建专业化的科普工作体系。
探索市场化的方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普工作,存在经费来源单一、运行模式行政化倾向较强、工作系统比较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导致科普产品供给的质量偏低,数量偏少。这样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科普需求多层次、科普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更不利于形成科普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新的市场体制下,科普工作的主体除了传统的政府力量、协会力量等外,还可以将企业、中介等作为新的主体吸纳进来,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科普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事实上,许多好的科普产品,比如科普电影、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活动基地等,都可以按照市场机制开发并推广,这不但可以补充科普资金,还可以培养公众消费科普产品的习惯,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办大科普,充分发挥各种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探索娱乐化的方向。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阶段,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让科普信息吸引人,是一个既带有技术性又带有原则性的问题。科学普及与学校教育不同,不能靠强制,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考试,只有靠吸引、吸引再吸引。因此,内容的设计原则至关重要。不能把科普产品搞得太说教、太严肃、太生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种科普产品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当前,科普对象的重点是未成年人和农民,这两类对象都是科学素养较低的人群,需要很低的、很生动的科普“门槛”。而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对创新的激情。因此,要善于把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将“科学是好玩的,探索是有趣的”的理念贯穿在科普活动中,在娱乐中实现科学的传播。
科学普及是一个向全社会播撒科学种子的过程,将为全社会文明进步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人文基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科普工作应以崭新的思路,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与畏惧,让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进公众、走进社会,让全社会遍开灿烂的科学之花。( 《科技日报》2006年4月18日1版)
探索专业化的方向。科普工作的专业化体现在理论构建、人才培养与岗位设置上。当前,我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围绕科普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针对科普工作的岗位设置也以兼职为主。这种缺乏理论、人才、岗位储备的工作局面,严重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快速、活泼地发展,与新形势下全社会对科普的强烈需求脱节甚大。我们不能简单将科普工作视为街头巷尾的群众娱乐,而要将其当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事实上,当前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具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这种人口素质的提高主要得靠科普工作。专业化是一个工作能否正规化、上层次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工作重要性的真实体现。在今后的科普工作中,应围绕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从现有的科学传播理论扩展到全面的科普理论体系,从完全依赖其他学科人才扩展到形成专门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从主要以兼职为主扩展到形成专兼结合的岗位设置,逐渐构建专业化的科普工作体系。
探索市场化的方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普工作,存在经费来源单一、运行模式行政化倾向较强、工作系统比较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导致科普产品供给的质量偏低,数量偏少。这样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科普需求多层次、科普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更不利于形成科普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新的市场体制下,科普工作的主体除了传统的政府力量、协会力量等外,还可以将企业、中介等作为新的主体吸纳进来,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科普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事实上,许多好的科普产品,比如科普电影、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活动基地等,都可以按照市场机制开发并推广,这不但可以补充科普资金,还可以培养公众消费科普产品的习惯,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办大科普,充分发挥各种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探索娱乐化的方向。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阶段,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让科普信息吸引人,是一个既带有技术性又带有原则性的问题。科学普及与学校教育不同,不能靠强制,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考试,只有靠吸引、吸引再吸引。因此,内容的设计原则至关重要。不能把科普产品搞得太说教、太严肃、太生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种科普产品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当前,科普对象的重点是未成年人和农民,这两类对象都是科学素养较低的人群,需要很低的、很生动的科普“门槛”。而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对创新的激情。因此,要善于把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将“科学是好玩的,探索是有趣的”的理念贯穿在科普活动中,在娱乐中实现科学的传播。
科学普及是一个向全社会播撒科学种子的过程,将为全社会文明进步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人文基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科普工作应以崭新的思路,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与畏惧,让科学技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进公众、走进社会,让全社会遍开灿烂的科学之花。( 《科技日报》2006年4月18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