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学习资料

社会主义荣辱观:陕西社会科学界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作者: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06-06-02
  陕西日报编者按: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精神,是目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题目已破,文章还得靠大家来写。本报今天刊发一组研讨会的发言,供读者学习参考。

学习、研究、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省社科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杨尚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是一个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发展为主线的具有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发展观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着价值导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精神支撑作用。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明显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划分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二、充分发挥社科理论界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发展历史、科学体系、基本内涵、本质要求、理论和实践价值等,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的总体部署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之中,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是围绕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要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发展实际,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充分运用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广泛开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理论宣传活动。要按照“三贴近”要求,通过撰写理论文章,释疑解惑,认真宣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是深入挖掘、总结、宣传先进典型。要深入挖掘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抓住典型体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以及每个典型的不同特点,提炼概括精神实质,使每个典型的宣传能启人心扉,动人情怀,激人奋进。通过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三、努力探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要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方法。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遵守“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的优势,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纳入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贯穿到活动的整个过程,覆盖到广大城乡基层。  

  要认真研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要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把加强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用政策措施褒扬和激励先进,用制度和规定推进道德准则的落实。要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项行政规章、行业管理制度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要广泛发动群众,对照“八荣八耻”,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使“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道德建设
               
                            薛保勤(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的道德建设实践中,存在着“空对空”大而无当和“对人不对己”说一套做一套的倾向;有的人是理想主义的理论观照、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用主义的行为选择;有的人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实践相背离,一些社会上的所谓潜规则销蚀着人们的荣辱观等等。荣辱观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要针对此类问题,力求从理论上、思想上、实践上整体推进、统筹解决。研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价值的同时,既要注意研究它形成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又要注意研究它的实践基础、实现路径、实践形态、实践效率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引领功能,进而提高理论的有效性。

  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各方面人际关系和谐,而人际关系和谐要以共同的思想道德为基础,以遵纪守法为保障。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促进形成人们团结互助,遵纪守法,互相关爱,和睦相处,生动活泼而又安定有序的局面,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给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推进价值哲学、伦理学和思想道德研究的大好时机。荣辱观问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内涵极为丰富。不仅研究哲学、价值哲学、伦理学、青少年教育的学者应高度重视,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也应积极投身研究。

重视对荣辱观荣辱感的评价调控

                       刘永富(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教授)

  荣辱观是关于“什么是荣辱”、“应该以什么为荣、应该以什么为耻”的根本看法的统一,主要对应着理性的应该不应该;而荣辱感属于精神性的苦乐感,主要对应着感性的舒服不舒服。荣辱观可控,荣辱感不可控。荣辱感必定是当事人的、当下的,荣辱观可以是旁观者的、超当下的。  

  荣辱观、荣辱感的形成离不开自我意识和类意识,也离不开评价意识。荣辱观、荣辱感都是对“能被别人知道的具体事情或言行”而言的。对荣辱感的产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自以为知道并且很在乎”同类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没有觉得或不在乎同类对自己有正面或负面评价,就不会有荣辱感。越在乎谁的评价,越认为谁会在乎自己,就越在谁面前有荣辱感。  

  尽管荣辱观作为一种超当下的看法是可以调控的,但却不能仅仅靠说服教育来形成或改变。由于存在决定意识,因此内心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都是由现实存在决定的。首先,每个人实际上能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取决于他实际感受到的评价。实际的感受最终都是对自我实现的感受。自我实现离不开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因而实际感受总是在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基础上产生的。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又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因此,不可能在现实的社会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一个人所实际扮演的社会角色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自己实际感受到的正负面评价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他的荣辱观会有实际的根本改变。教育、思想工作只能帮助认识到、知道实际上已经有、只是尚未认识到的利害关系或正负面评价,而不能创造或发现实际上没有的利害关系或正负面评价。

  虽然荣辱观不同于荣辱感,但二者又是相联系的。一方面对荣辱的看法是在对荣辱的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对荣辱的看法又能引起相应的感受。荣辱观、荣辱感离不开对同类其他个体的评价的顾及。只要生活在共同体中,就会在乎共同体对自己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荣辱观、荣辱感才会对人的言行有影响。

提高师生道德修养

               周孝德(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育人为本”,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项要求,由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立师德,正师魂”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德标兵进行巡回演讲,组织“教学名师”评选教学观摩活动并进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风尚”等主题大讨论。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队伍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让人明白知荣行荣的道理

                  姚轩鸽(省伦理学研究会秘书长)

  影响荣辱观建设要素有很多,就根本要素而言,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分配是否公正、政治的清明程度如何、科教文化事业繁荣三个方面。就经济基础而言,贫富悬殊、分配不公问题的存在,是人们荣辱观丧失,行为堕落的根本要素之一。  

  要重视影响荣辱观建设具体因素的优化。从影响荣辱观建设的具体因素看,要提高全社会的荣辱观水平,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要加大对每个社会成员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各种载体进行长期的荣辱观灌输,以便使广大社会成员明白,为什么应当讲荣辱的道理,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信念。二要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荣辱奖惩机制,对行荣者给予奖励,给不行荣者进行处罚。三要重视身教方法的运用。通过社会治理者行荣的行为来带动和示范。四要大力树立知荣辱的榜样,去影响社会其他成员,引导大家模仿、学习“知荣、行荣”的高尚行为。

树立新的荣辱观导向
  
                                 刘进田(西北政法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其中在内容上自然包括人们荣辱观念的更新:在贫富观上,由原来的以贫为荣变为以富为荣;在群己观上,由原来的以追求个人利益为耻变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荣;在理欲观上,由原来以追求物质需要满足为耻到以追求物质需要满足为荣;在德智观上,由原来的以知识为耻变为以知识为荣。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荣辱观的客观变化有必要进行价值评价。新荣辱观在价值观念层面和人们的内在精神层面解决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以富裕为荣,以追求个人利益为荣、以满足物质需要为荣,以追求知识为荣的荣辱观实际上构成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须充分肯定新荣辱观在主导倾向上的积极性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荣辱观上存在的许多混乱和颠倒现象。比如:以背离人民方式谋取个人利益,并以此为“本事”;以危害国家

  利益的方式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并以此为“能耐”;以违法乱纪,大肆挥霍纳税人税收的方式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并以此为“潇洒”;以恶性竞争,不择手段的方式发财致富,并以此为“得意”;以利用封建迷信,愚弄群众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并以此为“时尚”等等。这些都颠倒了荣辱是非,造成了荣辱观上的严重混乱。

  荣辱观混乱和颠倒的实质主要不在于人们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需要满足,而在于追求这些价值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据此若以诚实劳动和遵纪守法的方式追求自己利益和需要满足就是光荣的,否则就是耻辱的。同时以劳动和守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也是热爱国家和服务人民的表现。如果人人都能在市场制度中以守法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与此同时也就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诚信是社会健康的道德基础

                   鲁宽民(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诚信将越来越和人们的生存、利益相联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高度发达的交换关系将不仅推动诚信道德的生长和进步,而且需要诚信来维护这种交换关系的正常运行。  

  坚持诚信为本,是建立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与信用制度相对应的,必然是一定的诚信道德及其规范体系。如若没有一定的诚信道德规范作为信用制度的基础,这些诚信道德规范不能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并转换为人们的道德行为,那么,一切严密的社会信用制度,都难以真正发挥效用。  

  诚信是法治的伦理和精神基础,是德治的根本。以诚信为道德底蕴的法必须获得道德支持才有生机;道德的传播和发展同样需要法的力量促进,诚信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法。没有了诚信,德治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诚信,法治就变得无所适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既需要法的外在约束,也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整。  

  坚持诚信为本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有效推行的思想道德保障。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导向的诚信观念,将从思想深处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推行提供思想道德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严重的信用迷失、见利忘义只是少数企业、少数人的行为,但影响很坏。我们今天讲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建立干部的道德动力机制

                 王勤明(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

  一是健全教育机制,提高践行荣辱观的紧迫感。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践行荣辱观的自觉性。创新党内监督机制,把领导干部践行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能否提拔的一个根本标准。创新群众监督机制,发动群众进行评议。把群众的评议和社会反映作为对领导干部践行荣辱观情况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确保群众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落到实处。创新能力考评机制,要将“八荣八耻”列入考核项目,坚持针对性、全局性、合理性原则,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创新政绩考评机制,看其政绩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看人民群众对其政绩是否满意;看其政绩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动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适作用

                 赵润琦(西北大学教授)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存在的价值多元现象具有引导、调适和统摄的作用,有了这种主导价值观的引导、调适和统摄,我国社会的发展就会形成一个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充满活力、健康发展的和谐发展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导价值观,它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追求、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作用,就是要把它作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价值导向,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使之朝着“荣”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就是要通过荣辱观的教育,使之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在思想深处划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的是非界限,自觉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规范自己的活动。  

  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适作用,就是要把它作为判断是非的价值评价标准,用它来指导人们的选择和决定,在不同的价值指向和价值选择之间作出取舍,选择那些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适作用,并不是要取消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是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就会进一步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统摄作用,就是它作为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对其他的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统摄力,其包容性是指它可以为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体所接受;其统摄力是指任何社会主体都可以在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下进行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并且把这八个方面作为检验和评价自己的社会实践及其效果的基本价值尺度。

知荣辱促科学发展

             王玉樑(省社科院研究员?/STRONG>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道德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伦理道德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也需要伦理道德维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又以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提供伦理与法制支撑,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以服务人民,遵法守法的价值导向促进民主法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关爱,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确立了当今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八荣八耻”的理论特色

               朱鸿亮(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继承与超越的统一。传统文化中有着异常丰富的荣辱观念和道德思想,其荣辱观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涉及到爱国忧民、集体主义、崇尚知识、劳动光荣、义利关系、先人后己、诚实守信、朴素节俭等等方面,在漫长的两千年中,仁人志士们始终念念不忘“荣辱”二字。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科学地扬弃了中国传统的荣辱观:有关祖国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荣辱理念,是大是大非,是大荣大辱,“八荣八耻”将其置于首要地位,这就是对传统荣辱观的超越性继承;而以崇尚科学为荣取代了古代的以读圣贤书为荣,这就在无形中舍弃了传统儒家荣辱观中的愚忠愚孝和神秘主义倾向,而留下了求知、好学的精神内核;辛勤劳动、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条目,表面看来与传统提法只是表述上的区别,但实际上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社会,这些都只是对劳动人民的道德要求,与统治者是不相干的;而“八荣八耻”是对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道德吁求。

领导干部要首先讲荣辱

                 曹飞  杨晓英(省委党校教授,省委党校讲师)

  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社会的示范群体,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肩负着带领群众不断前进的重要责任。特殊的岗位和职责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不是“细节问题”。反腐倡廉抓源头,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严格以“八荣八耻”为标准,在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上带好头,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决不做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在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上带好头,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争先创优,决不搞水分数字、虚假政绩;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上带好头,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用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决不损民利己、违法乱纪;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上带好头,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坚决抵制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要切实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荣辱观的主体精神和道德特征

                 赵馥洁(省社科联主席)

  道德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二是道德主体。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规则,它属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八荣八耻”对于塑造道德主体,增强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意义在于:主体道德良知的激发。作为思想观念,荣辱观具有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两种性质,就社会意识而言,它是社会群体评价某种道德行为的客观价值尺度;在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中,自我道德良知具有内在的主导的地位和功能。也就是说,光荣与耻辱首先是道德主体的内在意向、主观感受、自我判断,一方面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履行道德责任、遵守道德规范、体现道德准则的道德行为、道德活动及道德表现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赞赏;另方面是对于自己背离道德准则、舍弃道德责任、违反道德规范的自我批评、自我谴责、自我悔恨。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确立必须以最底线的道德品质为基础,只有基础奠定了,坚守和保持一切道德才有根本,强化和提升道德品位也才有可能。“八荣八耻”这些基本道德规范的明确提出,必将促使人们道德基石的树立,而道德基石的树立又必定会推动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主体道德自律的强化。道德自律的实质是人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为自己执法。其特征是把服从变为主动,把外在规范化为内在“良心”。因此,对于道德实现来说,“自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高于“他律”,它是人的主体性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从人的荣耻感、荣耻心、自尊心的方面予以提升,就是为了把客观规范化为自我“良知”,把外在要求化为内在意志、把服从变为主动,从而高扬和强化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人的道德主体性。

陕西日报 2006-05-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