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知识分子的楷模 自主创新的典范(挚友篇)
作为一位成就等身的大科学家,王选在科学事业上走过的创新之路、留下的创新成果固然格外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然而,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对国家、对人民忠心耿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更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回味。
肝胆相照的挚友
作为一名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知识分子,千秋家国,一直植根于王选心中。他从青年时期起,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他始终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2000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王选就写了一份遗愿,遗愿中说:“人总有一死。这次患病,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争取恢复到轻度工作的水平,我还能为国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当时有医生预言王选再活不过两年,但王选始终充满信心地与疾病作斗争,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主动地提出要试用某些新药,从容地面对死生。
在与疾病抗争的5年多时间里,王选从未忽略心中深深扎根的千秋家国之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九三学社的重要领导人,王选十分关心人民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他带病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
2005年8月,王选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可是在8月16日中共中央举行的“十一五规划”协商座谈会上,人们看到,面带疲惫的王选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书面建议,呼吁“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他直指当前科研工作中的不良风气,“不少单位从未有过可应用的成果,但可以凭关系不断获得经费。”他强调,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
这之后,随着病情加重,由于腹部肿瘤压迫,王选的腿肿得几乎走不了路。但他思考自主创新的激情丝毫没有减退,接连写下了《自主技术产品出口的若干思考》、《试谈科研成功的因素》、《自主创新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等两万余字的文章。把自己多年来自主创新、科学研究的经验留给世人,奉献给国家。
9月,九三学社中央召开九三学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王选强忍病痛,坚持完成了主持会议的工作。
10月,王选病情进一步恶化,人也异常消瘦。就这样,他还是不忘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写下了长达7000字的《给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文。这是王选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文章。
10月20日,当得知科技部副部长到方正集团考察“网络出版项目”时,王选靠服用止痛片撑着,亲自来到现场,恳切地对科技部的同志讲:“网络出版代表印刷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方向,很希望能够得到科技部的支持,使这一技术像当年的激光照排一样,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起到主导作用。”这是王选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很多人知道,王选有一个院士“时态”论。他说,不要盲目崇拜院士,因为该群体是“过去式”而非“现在式”,更不是“将来式”。正因有这样的见识和胸怀,1993年,年仅56岁的他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此后,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为公共谋福祉方面。
从1995年到2006年,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王选同志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定期带专委会的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大政方针,普及科学知识。1998年6月,他带队到哈尔滨给部分民营企业作科技报告,一天连续讲了3场。1999年11月,他带队到长沙和株洲等地作科技报告。在经济困难的炎陵县城,为了不增加基层接待负担,王选在沿途找了个街边小店用午餐。与县里临别时,还捐助了2000元钱。
近年来,王选还先后担任了全国人大中国—菲律宾友好小组主席,外交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组成员等职务。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广泛结交各国朋友,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有益的事情,王选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王选于2003年担任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后,即以“抢救昆曲艺术,弘扬京剧国粹”作为专题,在全国重点省份组织了多批次、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着力恢复了一些已失传的昆曲曲谱、已凋零的昆曲剧种和已关门的昆曲院团。他还多次把这些院团或演员请到北京举行座谈、参加文艺会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王选《关于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上作出了重要批示,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在王选和其他政协委员联名保护、抢救昆曲的政协大会发言上做出批示: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给昆曲保护和传播工作1000万元的资助。癌症缠身的王选还用近两年的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汇集全国各昆曲院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创作演出的70部优秀剧目,这在我国昆曲600年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无私无我的“好人”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这是王选在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发表的感言。
“好人”王选一生都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主动放弃了多次分房的机会,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一住就是10多年,直到医生不允许他爬楼梯时才搬出来。即使搬进新房,家里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仍然是老式的。
王选的收入显然足以改善他的生活,但他有自己的支配方式。
1998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周培源数学奖学金”,以奖励在教学和科研中做出贡献的青年教师。
2002年,王选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北大奖励的科研资金共900万元,合二为一,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全力支持北大方正的年轻一代不断创新,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2003年,得知九三学社宁夏区委的政协委员宋晓华的爱人也得了肺癌,作为九三学社主要领导人的王选坐不住了,他和夫人热情鼓励患者与疾病勇敢作斗争,并从国外购买一种每个月要花2万多元的新药定期送去。每次送药他们都会附信,劝慰素未谋面的患者不要在意费用,费用由我们来承担。
今年2月12日,王选突然大出血,经过紧急输血,才缓了过来。但到了13日,弥留之际的王选输进去的血和留出来的血已经差不多颜色。他几次努力想说话,却说不出来。夫人陈堃銶说:“我明白你的心意,这血咱不输了,留给其他有用的人。”虽然说不出话,但王选肯定地点了点头。
“好人”王选就是这样无私无我,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们看到,正是王选的发明成果,使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得到完美保护和传承,全球华人都可以自如地敲击键盘,将汉字转换成“0”与“1”,在网络时代自由传播。今天,中文网页数量在全球排名第四,汉字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强势文字”。“计算机时代,汉字终将灭亡”的预言已经不攻自破。
人们相信,当死亡从指尖寒起时,王选应该已经圆了自己的家国之梦;人们知道,王选的一腔报国之情,已在有生之年倾力付出。正如他在遗愿中所说:“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