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刚去昆明读研究生,一个周末,毕业一年多的博士师兄来实验室探望老师。在这之前,我并没有见过这位师兄,只知道他非常优秀。礼貌性的闲聊中,师兄问我,像你这种小女孩,为什么会选择化学相关的专业呢,我敷衍到,可能是缘分吧。随口问道,那师兄呢?其实我也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回答,不过是你来我往的寒暄。没想到师兄特别认真地说,是他上大学的时候,有机化学课的老师,点燃了他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这位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好,知识层次丰富,讲解易懂,还很会结合社会现象和科学前沿,那时,师兄就觉得有机化学是最有意思,最有用的学科。我半开玩笑地说到,看来师兄是因为爱上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课程,从而把这个专业当成必生所爱啊。五年后,我来到 工作,很巧的是,给我安排的理论课程就是有机化学,在备课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像师兄所说的那个老师一样,设计一些小环节,看看是否自己也能燃起学生心中的某一盏灯。又过了两年,我在讲课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积攒了很多疑惑。趁着参加讲课比赛的契机,周院长给我正式介绍了朱玮老师,他说朱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为人热忱,很喜欢与年轻教师交流经验,让我多请教朱老师。于是从选题到教学设计直至现场展示的各种细节和关键点我都会去劳烦朱老师。她总是第一时间给我回复,把第一手的资料发给我。包括她搜罗了半辈子的精彩图片、动画,还有她自己准备好的课件,课件的数量惊人,案例数量更是惊人!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不断更新的!让我受益良多。有一次我在朱老师的课件中,发现了十年前聊天的那个师兄的名字和照片,还有详细履历。作为优秀校友的例子来激励现在的学生。我马上发信息给师兄,他已经是某个大学的教授,科研界的新星了。我问师兄,你当时说的那位有机化学老师,是不是 的朱玮老师。他说是的,是改变他一生的好老师!
何其感动!见证了这样的师生情谊,老师的积极正面影响了一个学生的选择和志向,毕业后学生的每一个优秀瞬间,又被这位老师记录在心里,为的是鼓励和教育更多的优秀学生。何其幸运,十几年前教师兄如何做一个好学生的老师,现如今几乎是手把手教我如何去做一个好老师。在这段穿越时空的我们三个人的缘分中,一位已经退休了的老教师,用行动、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
于是,我开始思考,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是超越技巧之外的作风和德行的影响力,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吗?在这灵魂的触碰中,对教师有着更好的要求。
为师者要明道信道。作为“传道者”,教师只有自己有理想、有信仰,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只有自己有梦想,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教师的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主流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样教师的梦想应该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契合的。只有这样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能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为师者要立德垂范。就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不能正己,焉能正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想想朱老师带给师兄的影响,和对我本人的震撼,不就是来源于这种自我修养的德行吗?
为师者要业精善学。“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教师必须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朱老师的课件和教学理念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就是建立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之上的吗?
为师者要心怀大爱。教师之爱是教师之德的灵魂。教师之爱,是对学生的仁爱,是不计回报,广泛没有任何血缘的爱;教师之爱,是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之爱,对教师职业满怀热情和尊重;教师之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之爱,是对祖国赋予责任的敬畏和荣耀,是教育报国的坚持和执着。
有了这样的体会和觉悟,让我脊背久久发麻,让我的每一根汗毛都紧张地树立着。教师的师德师风,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作风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把师德师风铭记于心,实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