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这一天,走进吴发启教授的办公室,他正在研读曾昭璇先生的著作《流水地形发育论》并认真做着笔记。已经66岁的他看起来有些消瘦,但精神矍铄,他仍然为我校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年级的本科生主讲“水土保持原理”这门课程,并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
早在2019年,吴发启教授就被授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或许这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吧。”对于这份荣誉,他谦逊地表示,自己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学科研工作,最关键的可能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教书育人贵在实
教书育人是吴发启教授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同时强调道德品质对教师也是十分重要。
“教师首先要不断自我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应该是塑造良好教育环境的关键。”吴发启教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前,要让自身彻底的理解知识,才能让学生有可能学到知识,并进而给予学生思想精神的引领。
吴发启教授接受凤岗融媒记者采访
从1982年元月执教至今,吴发启教授培养了12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指导70余名本科生完成了近20项科创训练项目,指导140名本科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与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吴教授所创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和发展中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
提起吴发启老师,2022级硕士研究生付世琳眼中闪烁着波光,“吴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对于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经验和见解,让我在科研方面十分安心与自信。”付世琳深刻感受到吴老师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与此同时,吴老师也始终牵挂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吴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重身体。然而,他总是忘记了给自己放松的时间。”
深耕水土保持重实际
回顾过去的科研经历,吴发启教授说:“我这一辈子就专注于水土保持领域吧。”
他始终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农业发展的国家,水土保持至关重要。他率领团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从林业部原先的水土保持效应开始一直到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到后来承担的国家循环农业以及科学院的知识创新项目……他们通过对黄土高原等地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系统探究了不同地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的机理和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和保护土壤的方法和策略。
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及沙产业技术开发、陕西省黄土高源综合治理研究、淳化县泥河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等项目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多次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吴发启教授向凤岗融媒记者介绍水土保持研究新思路
除了对土壤侵蚀问题的关注,吴发启教授还推动了学科间的协同合作,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环境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些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实践中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扎实编写专业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吴发启教授提到:“学生需要全面而系统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与科学前沿以及与基本的科学研究有关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学生的兴趣才可能会提高。”
吴教授深谙教材编写的重要性,从2012年,他带领团队精心打磨出一套全面而系统、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体系,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教材十一部,这套教材集结了多位专家、工程师和研究员的心血,凝聚了水土保持专业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精华。
其中,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图集》和《水土保持规划学》等教材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水土保持规划学》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吴发启教授至今笔耕不辍,他也在不断引导年轻老师与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不要求事事完美,只要大胆提出创新性的想法,能吸引他人的关注和议论,这才可能有利于想法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想法的同时,也要拥有一颗为想法勇敢发声的心,这也是吴发启教授给年轻一代的科研主力军的美好期愿与祝福。
作者简介:祝香倩,经济管理学院23级研究生
刘缘,园艺学院业22级研究生
张子悦,林学院23级研究生
柳金鹏,农学院22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