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是怎样的?有一群西农学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趁青春,去基层!” 多年来,在国家和学校的鼓励与引导下,西农毕业生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各基层锻炼成长。他们把足迹留在基层一线、把奋斗印在基层前沿……接下来请跟随小编走进获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的学生的成长历程,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
个人简介:
姓名:马舒君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2018级
学历:本科毕业生
工作单位: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循着“鲲鹏”的身影,穿过祖国的大漠高原,迈向广豪的西北大地,跨过巍峨的秦岭山脉,来到荆山源的脚下。这里的“鲲鹏”,指的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运20。也就在5月28日,C919大飞机也进行了商业首航,至此,标志着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民用大飞机,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而我的工作,就是为祖国造出大飞机。
凌晨一点,我和我师父还在现场讨论着加工方案,“这块可以这么干,可以从这边下刀。”“这样不行不行,肯定会颤刀,到时候不仅仅是影响表面粗糙度,零件是会废的”“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干,没准可以。”“我觉得这样做会更提升效率”我们在加工现场激烈的讨论已经成为了工作常态。伴随着现场机器巨大的轰鸣声,我们只能提高音量来让对方能够听清,所以每次的讨论加工方案,就像是在吵架。但这样的“吵架”是值得的,每次的加工方案改进,即使是提升了1分钟的效率,对下面的工人干活都是极大的进步,这样就能早1分钟给国家交付一架大飞机。
我是土生土长的航空人,自爷爷辈开始,就在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而奋斗,再传到我的父辈,现在,为祖国造飞机的伟大任务的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从小的耳读目染,让我深深的爱上了飞机,家里也摆放了很多的飞机模型,而我从小的梦想,也是想学成归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愿成为飞机上的一颗小铆钉,让更多更大更强的飞机飞上祖国的蓝天。
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34种型号166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从追梦到逐梦,从幻想式的飞天到各种型号的技术攻关,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因为一代代航空人的奋斗拼搏成为现实。
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从夜幕沉沉,到东方欲晓。我们以信仰为光,奋战航空报国第一线,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鲲鹏振翅圆国梦,十载奋飞擎苍穹。不怕风雨,也不怕寒冬,用专业和热爱,智慧和贡献铸就在运-20在世界版图上,那些令人澎湃的多彩航迹和无限可能。“国之重器,以命铸之”,这是航空人的壮志凌云。自始至终,一股不甘受辱不服输的劲头贯穿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长空利剑,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埋头案前和在环境恶劣的车间的艰辛苦干。航空先辈为了国家强盛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复兴孜孜以求,以牺牲奉献铸造信仰,以奋斗拼搏实现梦想腾飞。舍我其谁的背后,是几代天之骄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自强不息、航空强国的坚定信念,始终秉承航空报国初心,砥砺超越,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版权所有 学生处
地址:陕西省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