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家

李仪祉

作者:  来源:《西农名家故事》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这多年的大旱,使我父老兄弟受苦不堪。”

“幸有这一大工程,人回来了,牛买了,地又种了,又渐渐有生命了。”1932年,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时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的李仪祉主持的泾惠渠工程竣工,他在《对渭北人民切切实实说几句话》一文中欣慰地表示。

历时三年建成的泾惠渠,全长270公里,灌溉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农田65万亩,受益的灌区粮、棉大获丰收,关中农村面貌为之一新,成为当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为适应陕西关中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需求,兴修“关中八惠”期间,李仪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1933年春开始招收预科生。1934年6月,陕西水利专科班归并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为农专水利组,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他亲自起草《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利组规划》,提出明确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本组以造就农业上应用之高级水利人才为主旨。课程先授以基本科学及农林需要学识,次及工程原理,渐注重水利专门问题。教授方法平时注重校课,多做习题,假期中必从事工程练习,或分散农村中服务,以获得实地之经验。”同时,李仪祉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延揽人才,当得知留学德国的学生沙玉清已回国来到农专时,李仪祉不胜欣慰,他鼓励沙玉清“农专事属草创,水利及灌溉试验,望尽力筹划。使得在西北放异彩,为切实功效于农民”。正是在李仪祉的感召下,水利组先后聘请陈士骅、李赋都、余家洵等一批教授,组建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水利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创西农高等水利教育事业之初,李仪祉就十分重视水利专业教学和科研条件建设,从试验仪器、设备、图书购置到期刊、数据、资料的积累,详尽计划,周密安排。尽管他身兼数职、体弱多病,仍在百忙之中亲自给学生授课,主讲“农田水利学”和“制图学”等课程。当时从西安至武功交通十分不便,为了不影响学生课程,无论是严冬还是盛暑,他总是千方百按时赶到学校,到校后就立即投入工作,不是处理教务,就是登台讲课。李仪祉授课多用启发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他强调读书做学问要用到为人民造福事业上去,勉励学生“一切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要多做小事”。

“膴膴周原黍稷黄,思我先民荐蒸尝。吁嗟乎!孰维新命于旧邦?安得起后稷公刘文武于地下,使我民族复飞扬!”从李仪祉1934年所作《咏武功农校》的诗歌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对开办教育、培育英才和企盼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殷切期望。

当时,现代水利科学技术方面的中文教材匮乏,李仪祉一方面汲取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一方面借鉴我国古代治水、治河名家在灌溉、运渠、河工建筑等方面的经验与成就,自编中文教材。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他就编写出《水功学》(即《水工建筑学》)《水力学》《水工试验》等教科书。直至今天,水利科技方面许多专有名词都是李仪祉当年所使用。

鉴于当时国内尚无一处现代化水利工程供学生参观实习,给教学造成不便,李仪祉把各种水工建筑物制作成山谷、水库、重力坝、土坝、溢洪道、桥涵、水电站、船闸等模型,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他将采集到的各种矿物标本和建筑材料等摆放于陈列室,供学生参观学习。

教学中,李仪祉尤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主张读书要讲求实用。华北遭大水灾时,他冒着生命危险,亲率学生奔赴河北省查勘五大河流,历时半年之久,将调查获得的材料整理成册,作为教材。事后他高兴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到水灾中去考察,才能编出治水的教材!”李仪祉既重视对学生的智力教育,更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他要求学生“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忍不拔之精神”,“将来学成全到民间去,改良农作物,指导农民复兴农村,挽救我们危亡的国李仪祉在渭河考察李仪祉遗著——《水功学》家”。学生毕业,他都要赶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热情赠言,像送别子女一样。他还寄语水利组学生“应该以开发西北水利为目的。勿堕、勿馁,前途定甚光明远大”。当时毕业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成为西北水利建设事业的骨干。

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数十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卓有贡献,尤对黄河治理精心钻研,独有建树。

1933年,李仪祉奉命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出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探与研究,撰写《黄河治本的探讨》《治黄关键》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在分析我国历代治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指导思想。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曾评价:“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李仪祉还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学会、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工试验室,创办了《水利》月刊,整理刊印了一批古代治水典籍。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建立了气象站,在各县建立了雨量站。

由于积劳成疾,1938年3月8日,李仪祉不幸逝世,享年57岁。病危之时,他仍然惦记着抗日大计和为民兴利,口述遗嘱:“愿国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共赴国难,求最后之胜利。”“切望后起同仁,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致力,以科学方法,逐步探讨,其他防灾航运及水电等,尤应多予研究,次第实施。”吩咐家人“身后丧葬,须力求俭约,尸体送医院剖验,以探病象之究竟,为医学界作一贡献”。

李仪祉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后,著名建筑家、曾监修中山陵的刘宝谔赞曰:“大禹之后,中国一人,唯陕西李仪祉先生。”其“学术精湛,治事忠勤,立身卓然,足为世范”。

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称:“仪祉学长,治学精严,德行并茂,倡修水利,嘉惠民生,实科学界之大师,亦为海内所宗范。”曾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称:“先生不仅为水利大家,其科学精神,政治道德,尤足楷模群伦。”

2022年11月9日,在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学校在水建学院新楼前敬塑李仪祉先生雕像,铭记他为水利教育事业作出的开创性、历史性贡献。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西农水建学院前身)等,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为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Baidu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