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蝉鸣声声。行走在 校园内,树影绰约、书香萦绕。90年的深厚底蕴,历久弥新,一条路、一扇窗、一栋楼都蕴含故事。在这里,能感受到科教融汇下的静谧与庄严,也能看到为迎九秩华诞的热情与活力。
90年走来,改体制、强融合、育人才......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
诞生:扛起“兴学兴农”之重任
巍巍秦岭脚下、滔滔渭水河畔、熠熠农科城中,一所“兴学兴农”的中国近代教育起源性大学在此创办。
这是一所将“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矢志践行的“为国为民”高校。
1934年,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际,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等一批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有识之士,奔赴后稷故里杨陵(1997年改“陵”为“凌”),在此倡办了第一所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高等农业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如今,这所学校有了一个让人更为熟知的名字—— (以下简称“西农大”)。90年来,这所以“农”为主线的高校始终根植黄土,坚毅扛起了民族、国家历史使命,尤其是,在支撑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开放合作,推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共同维护粮食安全,向世界贡献旱区农业增产增收“西农”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向下扎根攀高峰,一颗“粮心”代代传。新中国成立后,西农大科教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在这不足10平方公里的西北小镇上,汇聚了5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涌现出辛树帜、周尧、赵洪璋等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在农林水牧蔬果茶油、植物病虫害防治、黄土高原治理、耕地保护等诸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的前列,让西农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的誓言熠熠光辉、发扬光大,谱写了端牢中国人自己饭碗,以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光辉篇章。
1999年,西农大迎来新的发展转折点。国家将同处杨凌的七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农大,实行省部院共建体制,这一重大变革标志着学校开始了科教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学校迅速实现二次崛起。
自此,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西农大扬科教融合之“帆”,奋教书育人之“桨”,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只为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国家情怀、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富有科学研究精神和迁移应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求变:科教融合育“为农”人才
2000年,西农大召开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
2004年,西农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序列,第一次党代会确定“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序列;
2007年,西农大获批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10年,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
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二次创业,奠基百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
2017年,西农大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
合并以来,西农大充分发挥省部院共建体制优势,以学科为龙头,一步到位完成人员、资源和管理体制的彻底整合,打破科教“两张皮”,实现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研究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教学与科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时,聚焦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企业,将学校师生的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广袤田野中,点燃农业发展引擎,让星火燎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
此外,与杨凌示范区携手并进,建立“立足杨凌、校区融合、开放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深度融合的使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农大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建立了“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331”模式,形成“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格局,培养出一群“知农爱农为农”卓越农林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已有55%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干事创业,75%服务涉农行业,一批又一批“靠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施所能,为乡村振兴安上“加速器”。
拔尖:勇做兴农强国的“弄潮儿”
“携手推动学校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2019年底,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就深入推进省部院共建学校发布意见,明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支持事项和举措。西农大按下了“科”与“教”融汇发展的快进键。
建一流、推转型、促交叉......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过程中,西农大增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林业”“智慧水利”等新专业,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敞开大门,开放实验室。西农大依托未来农业研究院、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实施“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加强对学生全程科研训练,致力培养未来领军人才。更是开设6类卓越班,实行“学科大类+个性化”分段式、贯通化人才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卓越农林人才的需求。
此外,西农大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特此开设了90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探索建成以“X+创新”或“X+创业”模式为主的专创课程体系。平均每年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200多项,开展高水平学科竞赛100余项,参与学生2.1万人次。
学校还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国际化办学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我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先后与全球35个国家80余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更有1600余名学生公派出国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校90年,西农大已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近30余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他们勇担强国建设使命、民族复兴时代重任,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争做心怀“国之大者”,大有作为的西农人。
起步于民族危难之际,发轫于新世纪的浩荡春风里,奋进于新时代的壮阔潮涌中,开创出科教兴农之新篇。
立足新发展阶段,西农大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发展方向,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用更大的实干实绩为服务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