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走进富平看“柿”业

燥热的暑期,声嘶力竭的蝉鸣,从冷库中刚拿出的柿饼,却洒满了柿霜,冒着丝丝凉气……

“柿饼甜不甜?”

“甜!”

这里是陕西富平,是柿的故乡。

DSC03396_副本.jpg

科技小院:赋能“柿”业提质增效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栽植柿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

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孕育出了质优良的柿子种。当地的尖柿,果大、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更是远近闻名。如今,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动下,这里焕发出勃勃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柿”业产业链。

“富平现在柿子种植面积有36万亩。”陕西省富平县果业发展中高级工程师冯锁牢介绍道,柿子能从零星栽植到面积规模再到支柱产业,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西农的高科技。

2013年, 在陕西富平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为富平的“柿”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6月,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在富平县正式成立,围绕“柿”业从种植到加工提供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推动了“柿”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地的富民支柱产业。

杨勇、关长飞,国家柿种质资源圃、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专家,主要从事柿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经济性评价、柿炭疽病抗性因子的挖掘及调控机制、柿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柿炭疽病是富平柿子的‘杀手’,发病快、传播强,我们在这个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杨勇老师和关长飞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柿园动态密度管理技术,能保证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有效防止炭疽病在幼柿的侵染和扩散。”冯锁牢表示,西农一大批专家从种选育、种植技术、施肥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了柿业的发展和创新。

校企合作:共绘“柿”业新图景

“一益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枝叶肥大,可以临书‌以及八药食同源”,柿子可谓全身是宝。这样的柿子摇身一变,成了陪伴着富平人民度过岁暮天寒的一份甜蜜、一份期许。

“冻乾千颗蜜,尚带一林霜。”在富平阳洋柿饼专业合作社,即便是火热的夏天,也能吃到冰凉爽口的柿饼。那种甜、那丝凉,直透脾。

富平阳洋柿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耀文介绍道:“我们还有柿子醋、柿子饮、柿子糕点,都很受消费者欢迎。”该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将产加工线建立在了100亩标准化示范园里,打造绿色。“我们产管理的核是科技,目前正在尝试着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富平县近年来将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打造“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全新牌形象,通过与学校建立深度科技合作,着力打造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和国家级柿子产业中

在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治国介绍了他们的爆火网红产——流冰柿。这款流冰柿同时具备了鲜柿子和柿饼的特点,既有鲜柿子的柔软,又有柿饼的韧性,果肉均匀又流,就像是水果般的熔岩蛋糕,内缓缓流出的浓厚柿子浆……口感独特,深受年轻人喜爱。

该公司通过与园艺学院、食学院深度合作,建成3000亩标准种植园及6000吨标准冷库,打造的“柿柿红”富平柿饼牌快速占领市场,全球销售突破1亿元。“校企双方目前正致力于研发抗病新种,在源头实现绿色创新。”

接力传承:讲好中国故“柿”

在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坐落着全国首个以柿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全世界第二家柿子博物馆。馆藏文物758件,是国内柿产业收藏、研究、展示、阐释的专业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诉说着中国“柿”业发展史。

博物馆的展区里,呈现着一块斑驳的墙砖,面赫然两个大字——“农专”,这枚于右任先亲题的砖瓦见证着1934年以来 在农业事业发展浪潮中的身影,联结起了富平和杨凌的情缘。

我国地域辽阔,柿树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居世界之首,野种、近缘种等种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原产我国的近缘种有62个,柿种超过1000个。如何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柿子种收集在一起,保护柿种质资源不再丢失?

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组成立,就挖掘了中国柿种植资源。1962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开始收集柿种质资源,1980年,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筹建,1993年更名为“国家柿种质资源圃”。

王仁梓成了寻找遗落在乡间柿种质的第一批人。他带着杨勇开展了种质更新,新资源收集、利用,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收集保存国内外柿种质材料700余份,明确提出柿栽培的存、产和适栽区的界线,打破了甜柿原产日本之说,并于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领先完成柿饼人工干制技术。

接过接力棒的杨勇,带领团队建立了柿种质资源数据库、制定了《柿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柿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和《柿产质量等级标准》,培养了第三代传人关长飞,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收集资源几十份,甚至百份,嫁接到园里。

关长飞表示,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种培育和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食安全、维护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目前,国家柿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存了我国16个地区及国家的野种、农家种、引进种和近缘植物等11个种或变种1200多份资源,收集保存的柿资源数量居世界之首、遗传性多样性居世界之最。

如今,讲好中国故“柿”的接力棒又传递到了新一批新代的手里。在杨凌与富平之间,关长飞带着学们续写着甜蜜 “柿”业。他的学说道:“科技小院虽小,却是创新大平台,我们要做科技大文章!在投身乡村振兴中,为中国三农事业注入更多新力量。”

IMG_0417_副本.jpg

富平的“柿”业,见证着西农师奋斗与贡献。这里,有柿树下轻语的风,有累累果实的希望,有他们共同编织的中国故 “柿”。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