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科研新进展】(526)水保学院吕肖良研究员团队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吕肖良研究员团队在《环境遥感》(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发表题为“A SIF-based approach for quantifying canopy photosynthesis by simulating the fraction of open PSII reaction centers ( q L)”的研究论文。刘准桥副研究员与博士生郭晨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吕肖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C`1AJSV9WZNS5STZHFK)_7_副本.png

基于细胞色素b6f复合物(CB6F)的光合作用模型框架示意图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微弱光信号。近年来,SIF已经被证明可有效表征陆地总初级生产力的动态特征。近期的荧光光合理论研究强调了光系统II反应中心开放比例( q L)在SIF直接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 q L的预测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对不同环境和生理特征下 q L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这导致SIF直接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受限。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首先对拓展了光合作用机理模型(图1),通过机理模型敏感度分析,发现光系统II发射的全波段总荧光和叶片温度是决定 q L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弄清叶温和总荧光如何定量描述 q L,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叶片尺度的“荧光-光合-光谱”同步观测系统(图2)。该设备可以准确提供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叶片的主动荧光参数、被动的荧光光谱、以及光合气体交换速率的同步变化特征,为精准获取荧光与光合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研究以冬小麦为试验对象,利用同步观测系统,精准的获取不同叶温和总荧光下 q L的动态变化特征,发现 q L可以建模为总荧光和叶温的双曲线函数。这一发现为预测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 q L提供了新的定量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团队利用冬小麦冠层尺度实测SIF与温度等变量,描述了冠层 q L的动态特征,简化了SIF直接估算冬小麦冠层总初级生产力的过程(图3),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估算精度。该研究为利用SIF技术在大尺度上精确量化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望推动荧光遥感在区域尺度上精准估算植被光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原文连接:S003442572400122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24001226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