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科技示范 - 实用技术 - 种植技术

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

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土地多,日照充足、温差大,富有开发潜力。但农业多以旱作为主,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不足30%,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干旱日以频繁发生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严重制约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为西部缺少水源,解决农田干旱问题,以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该技术的主要突破口,该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新途径,和开发新水源相结合,农艺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干旱、充分发挥旱作节水农业的潜力。我国西部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频繁发生。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大约有3300万公顷(4.95亿亩)秋、冬、春三季裸露的干旱耕地,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3以上,它是我国水土流失的最大源头。裸露、松软的土地又为沙尘暴的频发创造了条件,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品质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耕作法的不当引起的。传统耕作法所保蓄的水分有限,难以克服干旱威胁,又极易引发水土流失、沙尘暴及土壤肥力的递减,必须改革传统耕作法应用新的耕作措施。早在30年代,美国吸取1933年“黑风暴”的教训,迅速采用了新的耕作方式——免耕法。“黑风暴”至此销声匿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了为保护宝贵的土地资源,都非常重视免耕法。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前苏联都相继采用了免耕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国内,山西省从1993年开始研究实施被国外称为免耕法的保护性耕作,至今已推广到31个县。陕西省农科院合阳旱地农业试验站,从1983年开始试验研究“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使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传统耕作方式的25%—30%提高到50—65%,使自然降水达到了“就地拦蓄、就地入渗”、防止了水土流失、沙尘暴的发生,有效解决了农田干旱。农业部前副部长路明称“保护性耕作再加上精细农业可能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符合当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趋势,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就地利用,形成用地与养地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是保护性耕作中的主要内容,它符合我国西部地区雨养型农业的特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农田全程留茬秸秆覆盖,可使地面冬春不裸露,夏秋披上绿装,有效地防止干旱、水土流失和沙尘暴,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稳产,生产出生态有机食品。

“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1993年通过陕西省科委鉴定,有关专家认为“高留茬全程覆盖配套技术在提高水分利用率方面国内领先,建议上报成果,大面积推广”。以该技术为核心的项目“渭北旱塬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叁等奖。

该技术仿森林生态原理于农田,收割农作物时,把茬子留得高一些(小麦10cm,谷子15cm,玉米20cm),不耕地,用农作物秸秆或从陡坡上割来的沙打旺等有机物覆盖地表(在25°以上的陡坡地上种植耐旱的沙打旺)。留茬相当于杂草和灌木的根茬,所盖的秸秆和沙打旺,相当于枯枝落叶,拦蓄降水,减少蒸发,使自然降水得以“就地拦蓄、就地入渗”,不产生径流。在留茬固定的覆盖物覆盖下,不产生尘暴。因为覆盖物和残茬都是枯死物,不蒸腾水分,因此土壤贮蓄的水分大大增加。用穴播、穴施肥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如小麦、玉米、大枣、仁用杏等,就不会因为干旱而不能高产稳产。腐烂的秸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农业得以持续发展。该技术以保水、保土为主要目的,尽量增加地面覆盖物以亩盖草650—750kg为宜要求盖实盖均匀;小麦品种选用抗病强冬性、耐旱、既产籽又产草的冬丰一号,石86-5144、晋麦47等品种;玉米品种选用陕单911。播种时,尽量少动地面覆盖物,选用陕西户县兴农机械厂生产的滚筒式覆盖施肥播种机,该机使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播种效果好;由于地面有农作物秸秆覆盖,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所以特别要注意防治,具体的方法是休闲期如有杂草,喷除草剂克芜踪;播前田间如有蝗虫、蟋蟀等,喷甲敌粉(1.5kg/667m2),种子用3911处理,出苗后如有杂草(双子叶类)喷“杜邦巨星”除草剂;返青后喷氧化乐果一次。春玉米、谷子冬季整秆覆盖,并在覆盖物上点片地压些土堆以防被大风吹跑,播种时用户县兴农机械厂生产的2BMF-2型灭茬覆盖免耕播种机,先打碎玉米秆,播种抗病的陕单911品种,有草时喷农民乐除草剂防除。

联系人:李 立科

电 话:(029)87082770

传真:(029)87083333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资环学院

 邮编:71210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