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举办“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学术报告的通知

  报告题目1: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报 告 人 : 赵其国 院士

  报告题目2:新疆伊犁河流域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与保鲜技术开发与示范

  报 告 人 : 吴文良 教授

  报告时间: 12月14日下午2:30

  报告地点: 田园大酒店第八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赵其国,湖北武汉人,1930年2月25日出生,著名土壤科学家,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资源研究,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依据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为研究红壤的发生与定量分类提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制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53-1963年参加云南、贵州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任队长,1964-1968年古巴科学院从事古巴土壤研究,驻古巴专家组组长,1973-1978年 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队长,1983年-1995年任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1986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土壤环境委员会付主席,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现任中科院农研委主任,南京大学等6所高校兼职教授。已培养研究生70余名。长期从事我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圈物质循环开发实验室”。在长期参加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近几年,曾建议并参与国家“土壤质量”及“东南环境质量”等973研究项目,对农业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等重大问题也参与咨询与研究。2008年参与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并担任组长。共获国际、国内奖19项。

  吴文良,男,1961年生,山东昌邑人,中共党员,博士,生态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山东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博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生态学科负责人,中美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丹麦农业部国际有机食品系统研究中心理事,中美政府间农业科技合作工作组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在科研方面,担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长期坚持试验研究与战略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研究与规划设计相结合,在江北第一“吨粮县”山东桓台县主持建立“华北集约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主要从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相关的区域、产业、企业综合性战略研究。专长是与农业和生态密切相关的战略定位与总体设计。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8部。主持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30多项。现为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兼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学杂志》编委。兼任北京大学土地科学中心兼职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全国农村能源基地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专家组成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专家组成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顾问、北京市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专家组组长,北京市顺义区等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顾问,主持完成十多项区域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策划。近年主持完成江西丰城“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规划、张家界生态旅游农业规划、内蒙准格尔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规划、内蒙杭锦旗沿黄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现主持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华北集约化粮区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新疆伊犁河利于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与示范》、中英合作与中美合作研究课题《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保障》。

  欢迎有广大科教人员研究生届时与会交流。

       资源环境学院
       2012年12月13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