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情感驿站】星辉灿烂 有光在南——纪念李四光先生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扶贫一线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自西门入翠园,途径一片湖光,折向东南经过华表,就见到一处被爬山虎半掩的素色建筑。建筑呈中式,素墙外高树掩映,斗拱梁坊上描绘简笔花纹,七开间,歇山顶,庄严肃穆。

  那里是湖北黄冈龙王山南麓李四光纪念馆,去年暑假我曾游览的地方。馆中十二展厅将先生的生平、成就与荣誉尽数铺设罗列,灯光倾泄,图文之间一片白山黑水,文脉流淌,先生面容还慈祥如昨。

  他是地质学家,是教育家、音乐家,是社会活动家,数个身份在他身上重叠。他是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光阴流转,说尽的是卓著功勋,却还有一片丹心和高洁秉性没有道完。驻足、凝思,将先生的一生缓缓展开,从1889年的炮火纷飞开始,从那段屈辱而灰暗的岁月开始,我想回顾李四光先生的一生,以他的身份重新经历,让脉搏和那个时代共振。

  前半程烟波,后半生故国

  风起云涌的年代,多的是热血沸腾、一心救国的青年,李四光却有些不同。他出生在湖北省黄冈一农村,以极其坚韧的毅力求学,后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再被破格选送日本留学。受当时思想自由空气的影响,少年的他一脸倔强、胸有沟壑。1905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先生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蔚为国用”,这句话被他刻进了骨子里,并花了一生去践行。

  后来,李四光辗转至英国伯明翰大学改学地质学,24岁那年归国,为国内地质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政局诡谲,国内形式动荡多变。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他揽下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部长一职,又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辞官,后拒不图南京国民政府斗米,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又入官场,自请为人民服务。

  1948年,他前往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他去看望女儿,谁料此时国民党政府仓皇逃往广州,李四光所在的地质研究所被通知迁往台湾。1949年,台湾国民党方面想方设法阻挠李四光回国,他却不管不顾,拿上小包连夜归国参加政协。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眼前虽有烟波坎坷,但祖国无论如何也绝不割舍!

  伏弩先行,一力开天

  一战期间,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花了数百万美元却无功而返。1922年美国斯坦福教授断言“中国大江南北不会有重要油田,甚至存在找不到油田的可能性”。“中国贫油论”在国际间大行其道。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于是,带着强大的果敢与自信,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和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而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发出了质疑: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不信洋人。1921年,李四光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进行地质考察,随后又相继考察了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试图找出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证据来。1939年,他又在世界地质学会发表《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用大量实证肯定中国冰川遗迹的存在,为地质学、地理学带来重大贡献,也使怀疑的声音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打破洋神话”,他以此为目标。求索、创新、专业、缜密,他以一己之力开中国石油探测与冰川证明之先河!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21年至1936年,李四光在北大任教,其中20多个学生,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地质学的院士。1952年8月,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又责无旁贷出任首任部长。铁肩担道义是他,诲人不倦也是他。

  “在探索地质科学过程中,李四光尤其注重野外实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养病期间,一个山头、一条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从不放过,可见其治学之严谨,令人叹服。”谈到李四光的治学态度时,其外孙女邹宗平曾这样描述道。

  而正如李四光先生自己所说:“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李四光先生已长辞世间四十余年。他曾手握科学和真理的钥匙,打开了中国地质学的春天;他曾以身躯和尊严为载体,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镌刻心间。他融入山川江河,活在时间的永恒之中。

  在纷繁的现实面前,继承了旧日先辈锐志的我们,必要从往日的精神中汲取着今日的动力,像李四光这一代先辈一样,以殷切的爱国之心、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灭的探索激情去发现、去呐喊、去投身创造、奋勇向前。

作者: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法学1703班 余婧

  编发:李春雨  刘彦宁

编辑:李春雨 刘彦宁

终审:靳军

Baidu
map